中国书法史: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史: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更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其"书法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论断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从赵孟頫的学书道路和书法成就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位书法大师的艺术人生。
赵孟頫的学书道路
有记载,赵孟頫五岁即入小学始学书。并且“公初学书时,智永《千字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显然,赵孟頫最初学书,应当是以二王为本的,因为智永的书法,其实也是二王的法度。
宋濂则记称:“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锺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我们观察赵孟頫的现存书迹,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赵孟頫《近来吴门帖》局部)
因为是赵氏宗室子,赵孟頫上手即学宋高宗(即“思陵”,因宋高宗赵构葬于永思陵)书是正常的,而前文我们学习南宋初书法时就说过,宋高宗的书学思想总体上是“复古”的,他的“复古”是复二王之古,那么,这种思想必然影响少年、青年时期的赵孟頫。
因此,赵孟頫学习书法的道路,首先是以二王为本的。他学宋高宗、学智永,又沉浸于《兰亭序》《圣教序》《真草千字文》,莫不是为了追溯东晋之风。他自己也说:“(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
现在我们看到的赵孟頫传世作品中,有大量的临仿作品,足见他学书的勤奋。临《兰亭序》,临《东方朔画赞》《黄庭经》,临《十七帖》,临《智永千文》……这些都足以看出他于二王所下功夫之深。
(赵孟頫《后赤壁赋》局部)
但不止于此。他在二十余岁时,自谓学过锺繇,曾以锺法书鲜于枢先君墓石。在《哀鲜于伯幾》诗中云:“我时学锺法,写君先墓石。”又自云中年“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晚年碑版之书又参以李邕之法,后世评者均认为他于李北海下力至深。此外,他曾有《临褚河南枯树赋》传世。即如后人认为他所超越的对象“宋四家”的书作,亦每有临习,扬其长而避其短。
又,赵孟頫章草学索靖、萧子雲,隶学梁鹄,篆学李斯,小楷取法东晋道士杨羲《黄庭内景经》,真可谓广采博收,冶熔百家。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赵孟頫是专业艺术家,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书法实践中了。他的书法道路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初从赵构、智永,再入二王,中年以后则掺入李邕之法的三个阶段,不过,这三个阶段,并非没有交错,其间又互有渗透,但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顺序。
赵孟頫的学书之路,是从艰辛的临古中走出,是天资与勤奋的结合,又以超越前代为目标,可谓志大而脚实,而最重要的,是能深入二王堂奥而不为其所囿,是谓“活精神”者。诚如黄溍所言:
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亲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子道也。
赵孟頫的确可称得上是“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法成就——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
赵孟頫在历史上是一位各体兼善的大家,《元史》本传云:“(赵)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在各体之中,赵氏成就最大的当首推行草,传世作品以行草最多,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传世作品如《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云散帖》为其代表作;这些作品直入山阴之室,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陈智永、唐褚遂良、陆柬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籍沉稳,结字平正而秀丽。
他的草书作品不及行书和行草作品多,但于尺牍中时可见之。如《与鲜于枢尺牍》等,作品从《下七帖》中化出,气息高古,笔法精熟,看似不经意,实为两忘之笔。
他的楷书作品传世亦甚丰富,其中小楷作品为历代所重。如其三十八岁时所书《过秦论》,鲜于枢在卷后跋云:“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的小楷主要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锺繇和东晋道士杨羲。小楷代表作主要有:《书禊帖源流卷》《洛神赋》《过秦论》《汉汲黯传》等。此外还有大量的佛道经卷。如《老子道德经卷》《法华经》《心经》《黄庭经》《金刚经》《参同契》《高上大洞玉经》《阴符经》等。
(赵孟頫《老子道德经卷》局部)
在这些写经中,他用力之勤,历代书家无一过之。他的小楷,长篇巨制而不失精致,且奇正沓出、并皆神妙;下笔神速而备极楷则,且笔力柔媚、风采奕奕,正反映赵氏小楷的“缜密”和“飞动”两大特色。
赵孟頫的大楷作品,亦很有特色。其初从锺繇、智永得法,以真行相通之晋人笔法,绝去颜、柳顿挫之笔,故一改中唐以后书碑楷法之特征,这在当时是很具新意的。
中年后又糅人李北海之用笔,增加飞动之势和峭拔之力,因而卓然立于书法史上,后世将其楷书与前人并称“欧、颜、柳、赵”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局部)
赵体楷书,当然包括了他的小楷、中楷和大楷,而其大楷书碑,当时刻工视如刻帖,所以刀刻味并不强,而俨然以一种既风姿流动又沉稳遒劲的楷书,迥异于前人。传世如《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卷》《湖州妙严寺记》《道教碑》《仇锷墓碑铭稿》为其大楷代表作。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
赵孟頫还善于写精美的小篆,取法李斯与李阳冰,其面貌可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上看到。当然,前面说过,他还以小篆写人印章,钤于书画,世称元朱文。后来这种印章风靡元明,堪称一大贡献。此外,相传他曾写有《六体千文》,从中我们了解到他亦擅籀书和隶书,其弟子杨载在《赵公行状》中云:“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锺繇。”赵氏篆隶因其官居高位,影响极大,故篆、隶在元代复兴,实与赵氏身体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赵氏所擅各体中,还应特别一论的是章草。他传世的章草作品主要是多次临写的《皇象急就章》。章草一体自晋之后,鲜有问津者,赵氏在全面回归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章草,虽然他的章草是从刻帖中来,但由于其出入二王,谙通古法,故所书《急就章》毫无枣木之味,用笔刚劲有力,晚年所书杂以苍茫、气息十分高古。
(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
此外,赵孟頫晚年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酒德颂》等行草书中,融入许多章草笔意,此亦为一大创举,此类作品后经康里巙巙、愈和拓展,至入宋克之手衍成风气,赵氏可谓导其先者。
若论其书风形成的最鲜明特点,即是他在追取古法中不论学哪一家,都以“中和”态度学之、变之。锺繇质朴沉稳,羲之潇洒蕴藉,献之恣肆流丽,北海崛傲欹侧,汇于子昂笔下,皆取其醒目突出处,而微妙其意,融人自家笔底。
赵书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这种“中和”之美的获取,显然是需要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赵孟頫正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上一篇中我们提到过他在《兰亭十三跋》中的那句“书法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在元以后成为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审美观论断。
后世学赵书者,往往不能如赵氏深通古法,所以只存漂亮外壳,而无内质,俗媚之病又怎么能归于赵氏呢?
赵氏书法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复兴晋法,他的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可谓无出其右,由于他的影响,遂使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书法不仅没有趋于粗犷和野怪,反而显现出一派纯正典雅的古风。
当然,赵氏书法,后人亦公允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其焦点集中在“熟”上。但这一点也不奇怪,赵孟頫作书,据史载能日写万字而神气不衰,可谓精熟之极,驾驭笔法和结字的能力亦无懈可击,但在这种量大而快速的书写中,必然缺少变化和生趣,自然会觉得太“熟”了,没有“生、拙”意味。
赵氏的书法,在元代影响了一代士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受他影响的有同代友人,有学生辈的跟随者,还有他亲属一脉的赵氏书法。
尤其是他的妻子管道(昇)升(1262-1319),字仲姬,有才略,聪明过人,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我们常在书画史上听到卫管二夫人,将其与卫夫人并举。她的书法几能与赵孟頫并置而不可分,为元代出色的女书法家。我们常在书画史上听到卫管二夫人,将其与卫夫人并举(管夫人,多指她的画法)。
(管道昇画像)
赵孟頫的书法还影响了有明一代,直到明代晚期在个性解放思潮下出现的一批书家,才打破赵书风靡的局面。还有,赵孟頫的书法不仅影响了整个元代,还远播国外,受其影响最大者,当属东邻高丽,从高丽末期至朝鲜时代中期,赵孟頫的书风笼罩达三个世纪以上,直到朝鲜中期受中国清代碑学思潮影响,以金正喜为首的新书风出现,赵孟頫书法才逐渐退出朝鲜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