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个人信息泄露,你中招了吗?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36: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个人信息泄露,你中招了吗?

近日,多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从姓名、身份证号到社交账号,个人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我们建议大家牢记8个安全小秘诀,比如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及时删除个人信息痕迹、阅读隐私政策和授权范围等。只有每个人都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维护自身权益。

01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

  1. 不安全的网络连接:公共Wi-Fi虽然方便,但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公共Wi-Fi网络通常缺乏加密保护,黑客可以轻松截取用户在网络上的数据传输,从而获取敏感信息。尤其是在进行网购、网上银行等操作时,使用不安全的网络连接风险更大,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中间人攻击,截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口令。

  2. 移动应用程序的权限滥用:许多移动应用程序在安装时要求获取大量权限,如访问通讯录、地理位置、相机等。通过访问通讯录和图片库,应用可以提供更流畅和更具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例如,社交媒体应用可以建议添加用户的联系人为好友,而照片编辑应用可以让用户直接编辑和分享存储在手机上的照片。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应用改进服务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如果用户随意授予这些权限,也可能会有应用程序收集并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的风险,进而带来隐私和安全方面的威胁。即便是正规应用程序,也可能因为漏洞或恶意代码而导致信息泄露。

  3. 社交媒体的不当使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更容易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照片、位置、日常动态等,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公开信息,获取用户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从而进行精准的诈骗活动。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家庭度假照片,可能会暴露家庭成员的具体行踪。

  4. 网络钓鱼和欺诈:网络钓鱼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之一。攻击者通常通过伪装成合法机构,如银行、政府部门或知名企业,发送看似正常的电子邮件或消息,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或下载附件,从而获取其敏感信息。钓鱼网站和虚假页面也是常见的手段,用户一旦输入信息,便会被不法分子窃取。例如,假冒银行的网站页面,要求用户输入账号和口令,用户一旦上当,这些敏感信息就会被盗用。

02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1. 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垃圾邮件源源不断: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你的电子邮箱可以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垃圾邮件,也是以推销为主,而且还是些乱七八糟且没有创意的广告,还可能会经常被陌生人打过来,有推销保险的,有推销装修的,有推销婴儿用品的。

  2. 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有人通过买来你的个人信息,复制你的身份证,在网上骗取银行的信用,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然后银行可能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了身份证的主人。

  3. 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个人信息,进行违反犯罪活动,你可能不明不白被警察传唤或被法院传票通知出庭。

  4. 账户钱款不翼而飞:有些不法分子办一张你的身份证,然后挂失你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账户,然后重新补办你的卡,再设置个密码,如果你长时间不使用银行卡,里面的钱款说不定已经不翼而飞了。

  5. 个人名誉无端受毁: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出的任何事都与你有关。别人冒用你的名义所干的一切坏事都归到你的名下了,那怕最后费心周折得个清白,但再怎么说你的个人名誉还是受到了破坏。

03

相关法律法规

《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8月20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已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内地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而订立的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个人讯息的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的权益,并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须遵循合法、正当、诚信、最少必要以及公开透明的原则,并且须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

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相当于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下的「资料使用者」)查阅、复制、更正以及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亦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转移其个人信息至其他处理者的途径。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属未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时,须取得其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及须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禁止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以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即俗称「杀熟」行为)。此外,如果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或商业营销,须向个人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便捷的拒绝方式。

个人信息处理者如要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须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以及符合特定条件,例如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取得规定的认证、或签定国家网信部门制定的标准合同等。

《个人信息保护法》具境外效力。境外机构如为向境内自然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为分析、评估境内自然人的行为等而处理境内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亦须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及在境内设立专门机构或代表。

国家网信部门将负责统筹协调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亦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最高可被罚款人民币五千万元,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的百份之五,并可被责令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营业执照等。

04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1. 保护网络连接:日常应避免使用公共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网购等。如果必须使用公共Wi-Fi,则尽量不传输敏感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账户、口令及隐私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 小心应用程序权限:在安装移动应用程序时,要仔细阅读权限请求,对于那些不必要的权限应拒绝授予。定期检查已安装应用的权限设置,撤销不必要的权限,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例如,只授予应用程序执行其主要功能所需的最低权限,而不是授予所有请求的权限。

  3. 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谨慎,不要公开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确保只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个人资料和动态。例如,在分享旅行计划时,让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即可,而不是向所有人公开。

  4. 提高安全意识:我们需要学会识别网络钓鱼和欺诈行为,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邮件中的链接或下载附件,尤其是那些要求提供敏感信息的邮件。访问网站时,要仔细核对网址,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例如,银行和政府机构通常不会通过电子邮件要求提供敏感信息,因此对于电子邮件中的这类要求要特别警惕。

  5. 定期检测个人信息:定期阅看银行账单、信用报告等,看是否有异常交易或未经授权的活动。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与相关机构联系,采取必要措施。例如,通过定期查看信用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身份被盗的情况。

  6. 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为不同账户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避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信息。定期更换密码,增加账户安全性。

  7. 谨慎处理包含个人信息的物品:快递单、火车票、银行对账单等物品包含大量个人信息,处理时应先涂抹关键信息再丢弃。

  8. 使用双重认证:为重要账户开启双重认证功能,即使密码泄露,也能防止非法登录。

  9. 关注隐私政策更新:定期查看常用应用和网站的隐私政策更新,了解其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变化。

  10. 使用加密通信工具:在传输敏感信息时,使用加密的通信工具和渠道,确保数据安全。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个人信息安全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防护策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