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煮还是生吃好?这4种适合生吃、6种煮过更营养
蔬菜水煮还是生吃好?这4种适合生吃、6种煮过更营养
传统上,水煮青菜是我们最熟悉的蔬菜烹饪方式。然而,随着国人饮食习惯的西化,生菜沙拉也逐渐成为日常。无论是喜欢哪种方式,你可能都曾思考:蔬菜到底应该生吃还是煮熟?有人认为水煮会破坏营养,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青菜生吃和水煮后的营养差异,以及哪些蔬菜适合生吃、哪些适合煮熟,教你如何获得更高的营养价值。
水煮加速维生素与酵素流失
有些维生素在烹煮时很容易被破坏,特别是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在各种蔬菜的烹饪方式中,水煮是最容易导致营养流失的,大约会流失50-60%。因此,如果想保留更多的营养素,建议改用蒸、烤或拌炒的方式。如果加热或烹饪时间过长,蔬菜的营养会流失得更多。虽然其他矿物质和维生素在烹煮过程中流失的量较少,但仍然会流失,只有维生素D、E和K相对不易受烹煮影响。
此外,青菜中的酵素有助于消化,但这些酵素对温度非常敏感,容易受到高温破坏。当温度达到约47°C时,蔬菜内的酵素就会被消耗殆尽。因此,有些人坚信蔬菜生吃和低温烹饪是最好的饮食方式,这就是近年来在欧美流行的生机饮食(Raw Food Diet)理念。
豆荚类经水煮过后更好消化。
豆荚类水煮过后较易消化
相比于生食,经过不同方式烹饪后,食物能呈现出不同的风味。但相比生食,煮熟的食物更容易咀嚼和消化,有时获得的营养可能更高。生食如果消化不良,那么营养也很难完全吸收。例如,经过水煮的谷物或豆荚类,不但更容易消化,还能降低其中抗营养因子(Anti-nutrients)的含量。抗营养因子是植物产生的一种物质,会阻碍人体吸收营养,而水煮可以破坏这种物质,增加蔬菜的营养吸收率。
水煮可增加抗氧化物
研究表明,有些蔬菜经过煮熟后,所含的抗氧化物量会增多。不同抗氧化物对人体有不同的帮助。例如,富含β-胡萝卜素(Beta-carotene)的红萝卜,除可经人体转化为维生素A利用外,还有助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在绿色蔬菜中含量丰富的叶黄素(Lutein),则有助于降低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有助于预防黄斑部病变;而充满茄红素(Lycopene)的番茄,水煮过后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并有利于降低前列腺癌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此外,烹饪食物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杀菌,可以避免因食用生食而引发食物中毒或腹泻等疾病。特别是在不卫生的地方,建议蔬菜水果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同时也要确保食材没有腐坏。容易被细菌感染的蔬菜包括菠菜、莴苣和番茄。
生食高丽菜可摄取更多因烹煮过程而流失的酵素。
4种蔬菜适合生吃,营养更加分
- 花椰菜:比起煮过的花椰菜,生吃能够摄取比煮熟多3倍以上的萝卜硫素(Sulforaphane),这是一种抗癌物质。
- 高丽菜:黑芥子酶(Myrosinase)是高丽菜中一种能防癌的酵素,容易被高溫破壞,所以煮高麗菜時,應盡量減燒烹調的時間,才能保留較多酵素。
- 洋葱:生的洋葱可以抑制血小板不正常的凝结,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但煮过后就会丧失这种功效。
- 大蒜:生大蒜富含硫化物(Sulfide),有抗癌的特性,但是煮过后,这些硫化物就会被破坏。
6种蔬菜适合水煮后再吃
- 芦笋:想要摄取芦笋的营养,必须先破坏它非常厚的细胞壁,水煮过后,才较容易让人吸收维生素A、C、E和叶酸等营养素。
- 红椒:虽然生吃红椒能摄取较多的维生素C,但如果想要摄取较多胡萝卜素和阿魏酸(Ferulic acid)等抗氧化物,拌炒或是烧烤加热过后较佳。
- 蘑菇:不论使用水煮或是其他烹调方式,蘑菇只要经过加热,就会增加钾的含量。
- 番茄:虽然番茄在水煮过后,茄红素含量会增加60%以上,但维生素C的含量会降低约29%。
- 红萝卜:水煮红萝卜虽会造成部分β-胡萝卜素流失,但吸收率则会提高。
- 豆荚类:豌豆这类的豆荚类蔬菜,生的时候含有凝集素(Lectin),是一种毒素,对身体有害,但经过浸泡和水煮后就能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水煮不可避免会造成营养素流失,但部分营养如叶酸,经水煮后会“渗入”汤内而非消失,因此若想增加营养素的摄取量,可适量摄取菜汤。
总而言之,哪些蔬菜生吃或煮熟比较健康,其实因“菜”而异。除了考虑营养价值外,有些蔬菜确实煮过后味道更好,建议缩短加熱時間,避免營養過度流失。虽然生机饮食正在流行,但并不意味着生食适合每个人,应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用方式。最重要的健康守则是保持均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