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DNA数据库:让正义不再迟到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5: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DNA数据库:让正义不再迟到

2023年1月,央视《今日说法》报道了一起跨度近20年的重大拐卖儿童案件——“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生动展现了DNA数据库在现代刑侦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01

从传统侦查到科技突破

2003年9月,湖北省东南部多个县市连续发生10余起男童被拐案件。警方调查发现,被拐骗的儿童都是四至五岁的男童,且都在城关地区失踪。多位目击者描述了一个三四十岁的男子,身材偏瘦,个子中等,有时说本地口音,有时说外地口音。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专案组未能查清拐骗者身份。

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显示,“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中失踪男童父母的DNA与广东东莞一名被拐儿童的血样比对成功。原来,早在2004年,广东东莞警方和云南昆明警方曾共同侦破一起涉及58名儿童的拐卖案件,但仍有部分儿童未能找到家人。2017年,东莞警方将相关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这才促成了这次关键的DNA比对。

02

跨越时空的追踪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名男童的养父母称,男童是他们通过中间人花16000元买来的。中间人提到卖孩子的是四川的一对夫妇,自称是超生无法抚养。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四川渠县当地根本没有这对夫妇。

专案组随后通过跨年龄段人脸识别技术,重点在广东、福建两省进行比对,最终找回3名失踪男童。为了查清人贩子身份,警方找到已找回男童的养父母,其中一对养父母提供了两张身份证复印件,一男一女,男的名叫王维,女的名叫王香(化名)。经查询,王维的身份信息是假的,而王香的身份信息是真的。警方找到王香后,她否认与拐卖儿童案有关,但提到她大哥王浩文曾经在她的身份证丢失之前来过她家。

03

技术与人性的较量

警方立刻对王浩文进行调查,发现他很有可能就是“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的嫌疑人。警方通过调查发现,“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和王浩文拐卖三名男童案在作案手法、丢失孩子的被拐入地点等方面存在高度一致。另外,当年“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的证人对人贩子的外貌描述也与王浩文吻合。基于此,专案组认为王浩文很可能就是“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的嫌疑人。为此,警方去监狱提审了他。

面对讯问,王浩文否认自己与“鄂东南系列拐卖儿童案”有关,并说他从来没有去过湖北省。警方找到了

04

技术的局限与未来

尽管DNA数据库和人脸识别技术在案件侦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技术并非万能。例如,在四川绵阳的一起案件中,由于警方过于依赖DNA技术,忽略了其他办案手段,导致东林三女孩遇害案在6年内未能找到凶手。这提醒我们,技术只是侦查工具,破案仍需依靠严谨的侦查工作和丰富的办案经验。

05

伦理与隐私的边界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2015年OPM数据泄露事件中,超过560万人的指纹被盗,引发了对生物识别数据安全的担忧。此外,生物识别技术还可能带来偏见问题,例如面部识别系统在不同肤色人群中的准确率差异。因此,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和伦理框架,确保技术发展与个人权益的平衡。

DNA数据库和跨年龄段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为打击犯罪、寻找失踪人员提供了强大工具。它们不仅提高了侦查效率,还让许多陈年旧案得以重见天日。但技术只是手段,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人。正如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教导员胡祥雨所说:“我要帮助所有孩子失踪的离散家庭实现团圆,让爱更好回家!”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刑侦人员的心声,也体现了科技为人服务的真正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