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守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
生态保护红线:守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其中提到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目前,全国共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这一制度正在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截至最新数据,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30%,其中陆域部分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部分约15万平方公里。
具体到省级层面,例如江西省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4.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68%;辽宁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3.03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0.36%。这些红线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关键地带,旨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保护红线如何守护生物多样性?
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为例,其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滨海盐沼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重要河口、重要滩涂及浅海水域、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等重要海洋区域。
以红树林保护为例,通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营造红树林约88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8200公顷,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长近38%,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在珊瑚礁保护方面,自然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从5个方面提出10条举措,进一步完善珊瑚礁保护修复相关管理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的成效
通过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目前,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青藏高原再现“高原精灵”藏羚羊“万羊奔腾”的壮观景象。
此外,通过实施重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我国已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公里、滨海湿地约3.1万公顷,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展望未来
为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我国正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