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日暮途穷”有多绝?
王之涣的“日暮途穷”有多绝?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日暮途穷”意境闻名。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的豪情,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典型风貌。
创作背景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蓟门(今河北蓟县)人,原籍并州晋阳(山西太原)。他出生于下级官吏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不到20岁便精研文章典籍。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后因遭人诬陷而罢官。在闲居的14年里,他潜心学问和作诗,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凉州词》。
意境解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以壮阔的景象开篇,黄河蜿蜒流淌,直上云霄,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雄浑。这种景象既体现了自然的壮美,也暗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辛。
“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将镜头转向一座孤独的城池,被崇山峻岭环绕。这里的“孤城”象征着边塞将士的孤独与坚守,而“万仞山”则突显了环境的险恶。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西北地区的传统乐器,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这里的“怨杨柳”暗指《折杨柳》曲,象征着离别与思念。然而,诗人却说“何须怨”,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春风不度玉门关”:末句点明了“日暮途穷”的意境。玉门关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春风无法吹到玉门关,象征着边塞的荒凉与隔绝,也暗示了将士们归乡无望的无奈。
文学价值
《凉州词》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诗中既有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也有对将士们思乡之情的抒发,更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这首诗虽有悲凉之意,但整体格调乐观积极,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
王之涣的《凉州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边塞风貌,更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将士们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