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赋能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电力负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型电力负荷管理不仅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更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而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为电力负荷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赋能电力负荷管理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负荷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负荷管理主要关注电量平衡,而现在的负荷管理则需要同时兼顾电力和电量的双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的大量接入带来了电力系统平衡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更精准的预测和更灵活的调度来应对。
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为电力负荷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例如,南方电网开发的“大瓦特”大模型,实现了算力、算法、应用全过程的自主可控,具备多种能力,如意图识别、多轮对话、总结提炼、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可视化数据服务、知识增强以及跨模态交互等。这些能力使得“大瓦特”在智能客服、输变配、电力调度和安监等垂直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业务人员的重要助手。
同样,国家电网与百度联合研发的“国网-百度·文心大模型”,通过引入电力业务积累的样本数据和特有知识,让文心大模型深入学习电力专业知识,在国网场景任务应用效果提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也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创新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电力负荷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深圳供电局的“祝融2.0”为例,这个电力行业首个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让传统的电网AI技术拥有了类似ChatGPT的逻辑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电力巡检系统不仅会看、会记录分析、会预警,更能看得懂、会推理、会表达,电网安全隐患告警有效率提升了6倍。
在广西,南方电网基于“大瓦特”底座开发的输电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CV,实现了全国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电力生产应用场景大模型的落地。这个大模型对鸟巢、绝缘子自爆等典型缺陷的识别精度基本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平均缺陷识别率为91.24%,达到电力行业领先水平。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在电力负荷管理中的巨大潜力。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电力系统不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负荷需求,还能更有效地进行故障诊断和检修,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未来展望
尽管信息技术在电力负荷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如何提高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以及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发和应用中加以解决。
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系统将能够实现更精准的负荷预测、更灵活的调度控制,以及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同时,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负荷管理也将更多地融入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参与电力平衡调节。
总之,信息技术正在为电力负荷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电力系统不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负荷需求,还能更有效地进行故障诊断和检修,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将更加智能、高效和可靠,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