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从7只到42只的生态奇迹
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从7只到42只的生态奇迹
“雨林歌王”重获新生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每天清晨都会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鸣叫声。这是海南长臂猿特有的生活习性,它们通过鸣叫来保卫资源、领域、配偶,或是为了吸引配偶。这种被称为“雨林歌王”的珍稀动物,曾经几近灭绝,如今却迎来了新生。
从7只到42只的奇迹
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长臂猿仅剩7-9只,幸存于霸王岭热带雨林中。2003年,首次拉网式大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仅存2群13只。然而,经过持续的保护努力,2024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增至7群42只,家庭群数量最多达9只,种群数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为了保护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在C群活动范围内,科研人员安装了19套智能监测设备和320台红外相机,实时获取影像监测数据。同时,还搭建了28处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跨越河流、公路、山谷等障碍。
栖息地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现有分布区与潜在分布区之间,建设迁移生态廊道,增强栖息地连通性,解决栖息地破碎化问题。目前,已在主要活动区域种植高大廊道乔木树种约900株。同时,为便于它们跨越河流、公路、山谷等障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搭建绳索廊道28处。监测视频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从这些绳索上攀缘通过。
科研合作与国际合作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与中国林科院、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合作,采用红外相机、录音设备等新技术手段,对海南长臂猿种群及个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同时,还与中山大学、海南大学等合作,采集了B、C两群海南长臂猿8000多条取食数据,在此基础上,准确绘制出其家庭群的活动范围。
2023年9月,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布科研项目征集公告,其中3项涉及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扩散行为和生态廊道研究;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的人繁技术储备研究。
保护面临的挑战
尽管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势头可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海南长臂猿保护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种群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等。目前海南长臂猿尚不具备野外圈养的条件,人工繁育的时机还不太成熟,由于野生种群太少,建立人工种群面临缺少种源的现状。
未来展望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一批潜在适宜海南长臂猿繁衍的栖息地实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在没有重大突发状况、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将达到60只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种群恢复不仅体现了海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决心,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正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评价的那样,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