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春节民俗文化村:传统年味里的新活力
探访春节民俗文化村:传统年味里的新活力
“咚锵咚锵咚咚锵……”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一条金龙在舞龙队员的操控下翻腾跳跃,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发生在四川阆中古城的一场春节民俗表演。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古城自然不甘落后,以“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春节文化活动。
传统民俗的现代演绎
在阆中古城,你可以看到最地道的中国年味。舞龙舞狮、木偶变脸、川剧折子戏……这些传统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春节老人”赐福活动,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据史料记载,阆中是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故乡,他编制的《太初历》确定了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因此阆中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不仅仅是阆中,全国各地的春节民俗文化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传统年味。在安徽宣城,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以“民俗里的年味宣城”为主题,组织了11场民俗巡演,包括宣州区双龙舞、郎溪县小马灯、广德市火狮灯等地方特色民俗表演。在浙江安吉余村,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村晚”节目精彩纷呈,甚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新民俗展现新活力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各地的春节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创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村晚”这一新兴民俗形式。从1981年浙江丽水诞生全国第一台“村晚”开始,这种完全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晚会形式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
“村晚”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展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在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苗寨的“村晚”上,4个“90后”苗族小伙组成的乐队演唱自创民谣,村里的姑娘们则在电音中走起了T台秀。在贵州榕江县,今年的“村晚”更是与“村超”相结合,在体育场开启狂欢模式。
文旅融合的新机遇
春节民俗文化村的兴起,也为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以安徽为例,春节期间全省推出5000多项文旅惠民活动,其中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举办的年货大集、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宣城北门老街,作为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的主场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民俗表演,还设有年货大集,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宣城美食,购买到特色农产品。在阆中古城,春节期间还推出了多项优惠政策,如海外华人、外籍游客、全国高校大学生等凭相关证件可免票游览景区。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春节民俗文化村的繁荣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和谐团圆等文化内涵。正如阆中名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治平所说:“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传统舞龙到现代“村晚”,从年画到非遗体验,春节民俗文化村正在以更加多元、开放的姿态,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们不仅让“年味”更加浓郁,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文化自信、充满活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