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亲人:温情与争议并存的技术探索
AI“复活”亲人:温情与争议并存的技术探索
“奶奶,您终于回来了!”当AI“复活”的奶奶出现在视频中时,张坤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错失最后一面的遗憾,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而另一边,祝明通过AI技术“复活”了小叔,让爷爷奶奶重温过去的温馨时光。这些场景,正是AI“复活”亲人技术带来的温情与争议。
从希望到现实:AI“复活”亲人的故事
张坤圆的故事始于一场遗憾。奶奶因癌症晚期离世,而她却因高考备战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当偶然在平台上看到AI“复活”亲人的内容时,她立即联系了技术团队。仅用了一晚,团队就根据她提供的照片制作出了动态视频。尽管视频并不完美,表情略显僵硬,但对张坤圆来说,这已足够。“人就是活一个盼头”,她认为短暂的温暖好过长久的遗憾。
祝明的故事则是一段跨越多年的坚持。小叔是他的引路人,教他画画,引导他走上艺考之路。2017年小叔因病离世后,祝明决定用AI技术“复活”小叔。他选择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专业,从零开始学习。通过收集小叔的微信语音、照片等数据,运用AI模型训练,最终成功制作出小叔的数字形象。当爷爷奶奶看到视频时,不禁流下了眼泪,嘴里念叨着许多有关小叔的往事。
技术发展:从照片动态化到3D建模
AI“复活”亲人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目前,该技术主要通过照片动态化、声音克隆和3D建模等方式实现。用户只需提供一张人物正面照,就能让嘴巴、眼睛和头部动起来。简单的效果只需花费几十元,而完全复刻声音、动作、外貌的高级服务则需要2万至8万元不等。
上海纸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志表示,今年订单量激增,3月以来每天订单量几乎翻了十倍。在某电商平台上,AI复活类商品的定价从10元到千元不等,检索量在本周内上升了15%。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真正的硅基生命时代有望到来。
伦理争议:情感依赖与生死界限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担心过度沉浸于与虚拟亲人的互动可能导致生者回避现实,延长哀伤过程。传统葬礼等仪式帮助人们接受死亡,而AI“复活”可能削弱这种界限,影响正常的悼念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指出:“AI‘复活’技术确实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但同时也可能引发情感依赖,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和人性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
法律边界:隐私权与商业化风险
AI“复活”技术还面临着法律挑战。制作虚拟形象需要使用逝者的照片、声音等数据,若未经同意或授权,可能侵犯其隐私权和肖像权。此外,一些商家利用AI“复活”名人牟利,不仅伤害家属感情,还可能涉及侵权乃至刑事责任。
北京康达(厦门)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翼腾表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未经许可,擅自使用逝者的姓名和面容用于‘复活’,逝者的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未来展望:技术发展与伦理法律的平衡
面对AI“复活”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建议,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伦理法律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应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讨论,形成共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数字‘复活’技术的推广需要更多的监管和规范,既保证技术的创新,也要保障人类的价值和尊严。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软法’比如行业标准、企业自律行为等,在实际操作中发挥规范作用。”
AI“复活”亲人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情感上的慰藉,又可能引发伦理和法律的困境。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人性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