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真的“照”!
安徽,真的“照”!
安徽,一个充满魅力的省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成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黄山的奇松怪石到新安江的千里江山图,从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到“文房四宝”的精美工艺,从地道的徽菜美食到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安徽的独特魅力。
图:安徽山水人文景观
徽山皖水 景景相连
“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闻名于世。徐霞客曾赞美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安徽的山,不止黄山,还有浸润心灵的九华山、雄奇灵秀的天柱山、“江南名胜”齐云山,以及映山红开遍的大别山区,各有各的美不胜收。
图:黄山美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长江至这里滚滚东去,奔流不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作为安徽的经脉,不仅流淌着她的血液,还滋养着她约一半的土地。“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新安江一路流出“泼”出了千里江山图。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太平湖如一块翡翠,镶嵌在皖南的层峦叠嶂中。
图:安徽主要河流湖泊
画中有青山,水边筑乡村
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宏村是一幅画,西递是一首诗,红灯笼,青石板,穿梭于阡陌纵横的古巷,就这样跌进满是古意的小镇里。
图:安徽古村落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这里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这里有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南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古今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积淀成为丰富多彩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和徽州文化。
200多万年前的芜湖市繁昌人字洞,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最早的人类驻足地。7300多年前的蚌埠市双墩遗址,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带着神秘的微笑,随手涂鸦的刻划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重要起源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人、玉鹰、玉璧,是中国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
图:安徽历史文化遗址
自古皖地多俊才,老子、庄子等大哲先贤,“外科圣手”华佗、“铁面无私”包拯,“宋画第一人”李公麟,“京剧鼻祖”程长庚……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书写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文房四宝”之美誉,是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黄梅戏淳朴流畅,活泼明快,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
图:安徽文化瑰宝
红色安徽,满是名垂青史的篇章
铁血皖南、英烈皖北,风云皖中、慨歌皖东,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铸就了英勇无畏的红色精神。那一抹红,直印心中。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革命风骨,造就了安徽儿女山一般的脊梁,刚健、大气、豪放、重情义,也造就了安徽儿女水一样的内在,崇文、谦和、精细、勤劳。
图:安徽红色文化
徽味鲜美 久闻天下
巢湖银鱼、沱湖螃蟹、花亭湖鳙鱼,绿水赋予它们鲜美的滋味。岳西茭白、砀山酥梨、三潭枇杷,青山造就它们醇厚的质感。在寒风凛冽的冬日,一锅热气腾腾的一品锅,是徽州人家最温馨的迎接。初闻臭鳜鱼或许会望而却步,入口后独特的发酵香气与鱼肉的鲜嫩完美结合,让人欲罢不能。
图:安徽特色美食
淮南牛肉汤慢火细炖,加入粉丝、豆皮等配料,一碗下肚,暖意从胃蔓延至心。阜阳街头巷尾,薄薄的卷馍包裹馅料,淋上酱汁,一口下去,清脆爽口,香辣适中。从江南到淮北,从山区到平原,这是舌尖上的安徽,也是山水间的情怀。
图:安徽特色小吃
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
40多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抓改革促发展,江淮大地迈出坚实步伐。
图:安徽农村改革
201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如今,5.2万名林长守护着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县域医共体、城市生命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一项项“小切口”改革任务不断释放创新红利,成为安徽标志性改革品牌。
抓抢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红利”,用好战略叠加机遇,“使劲往前赶”的安徽,“领跑”意识满满。
图:安徽现代化建设
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大黄山”建设大幕拉开,“科大硅谷”全球启航,新能源汽车驶向高速,量子产业、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打造新兴产业聚集成群。
图:安徽科技创新
黄山淮河,白壁青瓦
山水人文,徽风皖韵,安徽,真的“照”!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