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春晚: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互联网时代的春晚: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2025年春晚即将在1月28日晚8点准时开播,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年度重磅节目,今年的春晚在技术创新和互动方式上都做出了重大突破。然而,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春晚这个陪伴中国人30多年的文化盛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与创新:春晚的收视之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娱乐的兴起,春晚的收视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春晚的收视率高达30%,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降至17.41%。虽然2021年春晚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收视率一度回升至28.29%,但整体来看,春晚的收视率仍然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挑战,春晚也在积极求变。2025年春晚将采用8K伴随4K同步制作模式,首次采用全国产8K装备完成“8K 超高清视频+三维菁彩声音频”制作。同时,总台持续深化央视频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通过总台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和“双千兆”网络直达用户手机和电视机,央视频电视投屏功能持续优化,一键“秒投”,4K/8K超高清春晚即刻呈现。此外,通过耳机还可以收听到双耳渲染的三维菁彩声春晚电视伴音。
年轻人的选择:从电视到网络
年轻观众的流失是春晚收视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春节期间,除了传统的电视节目,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影视、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获取娱乐体验。据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日活跃用户数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春晚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2025年春晚将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竖屏看春晚,运用图像识别和AI跟踪技术,并结合5G-A浅压缩、低时延移动跟踪拍摄,生成明星演员候场、台上表演和下场后的视频,丰富竖屏春晚的视觉,为用户呈现台前幕后360度看春晚细节。今年还通过手语演员表演、AI语音技术呈现字幕和晚会直播同步导赏,在总台央视新闻、央视频和云听新媒体平台提供竖屏春晚无障碍转播的直播和点播内容。
内容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内容创新方面,2025年春晚也做出了诸多尝试。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视觉设计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节目将运用总台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通过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
此外,春晚还邀请了各行各业的新时代奋斗者参与到节目共创中,通过“春晚等着你”“春晚体验官”等项目,让普通人也有机会登上春晚舞台。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不仅让春晚更加接地气,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春晚的魅力。
未来的方向:在传承中创新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挑战,春晚正在积极求变。从技术创新到内容创新,从传统电视到新媒体传播,春晚正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观众需求。虽然收视率的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春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收视率本身。
未来的春晚,可能会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春晚传递的那份团圆、喜庆和文化自信,永远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