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创新应用国家前置软件,构建智能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湖北省创新应用国家前置软件,构建智能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2024年12月,湖北省报告法定传染病100938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1659例,丙类传染病89279例。在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新冠感染和淋病占总数的95.21%;在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占总数的99.56%。此外,当月还报告了两起一般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天门市诺如病毒感染疫情和荆门市流感疫情。
为应对传染病防控挑战,湖北省正积极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前置软件应用试点省份之一,湖北省自2024年3月开始推进相关工作,通过半年的实战磨合,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家前置软件是一个基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具有智能化主动监测预警能力的系统。其核心功能包括:从患者电子病历中提取各类与传染病相关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和挖掘数据,实时评估患者风险,及时发现疫情异常变化和传播趋势。
该软件的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实现了传染病监测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上报
- 对病原检测结果阳性病例进行主动提醒确诊
- 对异常病例进行实时提醒排查
以武汉市第九医院为例,通过国家前置软件的智能分析功能,医院已实现对传染病数据的实时采集、上报和监测。软件的“待确诊”标签功能可以自动抓取阳性结果,提醒临床医生进一步诊断,有效解决了迟报、漏报问题。同时,软件还能自动生成统计图和趋势图,减轻了公共卫生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上报质量和监测效率。
在黄石市的试点应用中,通过国家前置软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试点后漏报率由10.53%降为0,实现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双提升。
然而,试点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系统的软件接口开发与改造涉及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协调工作。此外,医务人员对新系统的熟练使用也需要时间培养。
国家前置软件的应用,标志着湖北省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正从“被动报告”转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监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还促进了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医生的协同作战,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奠定了基础。
按照国家疾控局的规划,未来两年内将实现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国家前置软件部署应用的全覆盖。湖北省的试点经验,将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