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新突破:从抗疟到治肝病
青蒿素新突破:从抗疟到治肝病
青蒿素,这种源自黄花蒿的神奇成分,以其抗疟疾的卓越效果闻名世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青蒿素在脂肪性肝病治疗中也有潜在应用。上海交通大学王玉亮教授团队正积极探索这一新领域,希望通过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提高青蒿素的产量和药效,为脂肪性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研究突破:从抗疟到治肝病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唐克轩、王玉亮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现更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一发现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
研究显示,青蒿琥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肝脏炎症,还能调节脂代谢相关指标。这一发现为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目前,青蒿琥酯治疗MASH的新适应症已经申请了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与MASH紧密相关的高血脂并发症的国内专利也已获得授权。
动物实验:显著改善代谢指标
香港浸会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青蒿琥酯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发现,青蒿琥酯能有效降低肥胖小鼠和猕猴的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度和胆固醇水平,且不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小鼠实验中,连续13天注射青蒿琥酯后,肥胖小鼠的平均体重下降约10%,平均体脂显著下降约30%。与市面现有减肥药物相比,青蒿琥酯在调节体重、控制食物摄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更优效果。
更令人鼓舞的是,研究团队在猕猴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效果。接受青蒿琥酯治疗的猕猴,总食物摄入量减少了约25%,体重减轻约7%,且在治疗停止后未出现明显反弹。同时,这些猕猴的空腹胰岛素和血糖水平降低,肝功能和代谢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脂肪性肝病: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人口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我国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十分匮乏,美国FDA直到2024年3月才批准了第一款治疗药物,但有效率仅在20%左右。我国尚未有有效治疗药物上市,因此,青蒿琥酯的发现有望填补这一空白。
技术突破:提高产量与药效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青蒿素的生产技术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他们成功提高了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并优化了提取工艺。目前,该团队已成为全球青蒿相关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研究团队,已获得73项授权发明专利。
展望未来:从实验室到临床
尽管青蒿琥酯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要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目前,该药物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研究人员将对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验证。
如果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满意,青蒿琥酯有望成为首个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中药衍生药物。这不仅将为脂肪性肝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也将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新的路径。
青蒿素从抗疟疾药物到脂肪性肝病治疗药物的转变,展现了中医药的无限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青蒿素还将带来更多惊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