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中医食疗助力脂肪肝康复
全国爱肝日:中医食疗助力脂肪肝康复
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远离肝硬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高达25%以上,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新推出“五位一体”综合诊疗方案,为脂肪肝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五位一体”:中医数字化诊疗新模式
近期,由华卓科技领衔研发的“中医数字诊室CMS系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式上线。该系统深度融合院内HIS与中医EMR,致力于建立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要素,实现“临床、科研、新药研发、带教、专病大模型训练”五位一体的数智中医全链服务。
走进浙江省新华医院的数字中医诊室,患者首先在候诊区与AI预诊小助手对话,完成体格、症状信息采集。在预诊区,智能化设备如四诊仪、热成像仪等,可检测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基础指标。进入看诊区后,专家可通过CMS系统导入病历,实现智能辩证、辅助开方。即便患者离开诊室,系统也会根据预设的健康宣教计划,自动推送宣教信息,并提供AI智能随访。
中医视角下的脂肪肝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肝脾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痰浊”“胁痛”“痞满”“肝胀”“肝癖”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肝脾失调、脾胃不和导致运化障碍,湿和痰瘀滞肝络。
中医调理:身心同治
脂肪肝的中医调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精神调摄、针灸调摄、艾灸调摄、食疗调摄等多个方面。
精神调摄:中医强调“怒则伤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控情绪,做到心宽、心静。春季是养肝的重要时节,更应注意情绪管理。
针灸调摄:通过针刺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穴位,可调节气血,改善肝功能。但需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
艾灸调摄:艾灸肝俞、章门、中脘等穴位,可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改善肝脏功能。
食疗调摄:中医食疗是脂肪肝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使用山药玫瑰花汤、小米莲子粥、绞股蓝决明茶等,这些方剂具有疏肝健脾、化湿利浊的作用。
起居调摄: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顺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
运动调摄:选择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慢跑等,以及中医导引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脂肪代谢。
中医食疗方案
中医食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食疗方:
山药玫瑰花汤:山药10克、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老陈皮5克、玫瑰花5克,瘦肉适量,煮汤。适用于肝郁脾虚湿困人群。
小米莲子粥:小米50克、莲子10克煮粥。适用于肝郁脾虚、痰湿阻滞人群。
绞股蓝决明茶:绞股蓝10克,炒决明子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气虚体胖的痰湿体质人群。
行气利湿饮:苍术10克,老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炒决明子1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体型肥胖、大便黏滞不畅者。
山楂蜂蜜饮:生山楂15克,蜂蜜5克。将山楂洗净切半,加水煎煮30分钟,温凉后兑入蜂蜜饮用。但胃食管反流且有反酸烧心的病人禁用。
结语
脂肪肝并非不可逆转,通过中医调理,许多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肝功能。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出的“五位一体”诊疗方案,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为脂肪肝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让我们重视肝脏健康,及早预防和治疗脂肪肝,远离肝硬化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