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揭秘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故事
清华大学揭秘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故事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历经700多年沧桑,终于获得世界认可,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
这一成功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其中清华大学团队的贡献尤为突出。作为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团队的12年坚守
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作为申遗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12年的艰辛历程。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古今交融而产生的复杂性上。”吕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作为首都的中心区,中轴线与当代现实生活密切融合,如何处理这种复杂性成为一大难题。
清华团队迎难而上,从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性地推进申遗工作。他们编制了大量规划文本,包括《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等,并参与制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突破性的价值阐释
在申遗过程中,如何向世界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成为最大挑战。吕舟表示:“在编制申遗文本的过程中,如何在世界遗产的语境中把中轴线的价值说清楚,这是申遗文本编制的难点。”
中轴线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美学和城市规划上,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从元代的创立到明清的完善,再到现代的传承,这条中轴线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突破这一阐释难点,清华团队进行了大量国际对话和价值阐释工作。他们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代表介绍中轴线的价值,通过现场体验让专家感受其文明的延续性。最终,这种独特的价值表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创新的保护理念
在中轴线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清华团队提出了“最少代价”原则,强调最小干预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涉及到老城区的部分,尽量不要去搞大拆大建。”吕舟表示。
以地安门外大街的整治为例,清华团队没有采取大规模拆迁的方式,而是尊重原有的业态和社区生活,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环境品质。这种保护模式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兼顾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
申遗成功的意义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天北京中轴线能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它的价值不仅仅被北京市民、中国人民所了解,也被全世界承认、赞赏。”吕舟在世界遗产大会现场激动地说。
未来,随着中轴线保护和利用的不断深入,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中轴线,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