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用“黑科技”守护千年艺术瑰宝
敦煌研究院:用“黑科技”守护千年艺术瑰宝
在甘肃省敦煌市的沙漠深处,一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莫高窟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400余尊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然而,这座艺术宝库正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幸运的是,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团队正在运用一系列创新技术,为这座千年古迹注入新的生机。
数字化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在敦煌研究院的监测中心,一面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莫高窟各个洞窟的实时数据。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这些数据正被600多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和分析。这是敦煌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最大限度确保文物安全。
更令人惊叹的是,研究院还建成了多场耦合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可以同时模拟多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刮风、下雨、飘雪、太阳照射等,以研究这些因素对文物的影响。这种大型实验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为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院已经完成了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建立了庞大的“数字敦煌”资源库。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通过网络欣赏到敦煌艺术的魅力。
微生物防控:化“敌”为友
敦煌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是干旱的沙漠环境,微生物也会对石窟寺造成威胁。当遇到强降水时,薄顶洞窟容易渗水,导致微生物暴发。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微生物具有“避光”特性,会“躲”到砂岩内部。
面对这一挑战,敦煌研究院没有简单地将微生物视为敌人,而是尝试将其转化为保护文物的帮手。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带领团队开发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矿化过程来增强文物的强度,具有绿色环保、兼容性好等优点,已经在大足石刻等多处文物的保护中得到应用。
创新不止,守护永恒
除了数字化保护和微生物防控,敦煌研究院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创新保护技术。例如,超疏水防风化层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技术通过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疏水膜,防止水分渗透,从而减缓风化过程。虽然具体细节尚未公开,但这一技术有望为土遗址和石质文物的保护带来新的突破。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限于国内,其影响力已经延伸到国际舞台。2023年,研究院承担了“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将“数字敦煌”的技术成果推广到国外。同时,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次访问了敦煌文化资源,覆盖了120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80年的不懈努力,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在文物保护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艺术宝库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闪耀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