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丹霞山:自然奇观的形成探秘
韶关丹霞山:自然奇观的形成探秘
韶关丹霞山,这座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的自然瑰宝,以其独特的红色砂砾岩构成的赤壁丹崖而闻名,是全球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研究基地。2025年,丹霞山再次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入选广东最美自然景观榜单,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丹崖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丹霞山的丹崖地貌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砂岩和砾岩组成,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雕琢,形成了壮丽的赤壁丹崖、奇特的峰林和幽深的峡谷。这些红色砂砾岩层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绘制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丹霞地貌的形成:时间与自然的双重雕琢
丹霞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其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沉积期(距今约1.1亿年至1亿年):在侏罗纪至第三纪时期,丹霞山地区是一个大型湖盆,气候炎热干燥。大量铁质和钙质成分随地面径流进入湖盆,形成含铁或钙沉积。在蒸发强烈的枯水期,湖盆相对萎缩,产生大量的沉积产物,形成厚达数千米的山前坡积与河流冲刷和湖相沉积,它们以砂岩、砂砾岩、泥岩等碎屑岩交互替代组成,外观为紫红色,沉积颗粒以铁质、钙质、泥质胶结组成,外观呈红色。
地壳抬升期: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球进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丹霞山地区开始缓慢抬升。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使得原本水平的岩层逐渐倾斜,并形成了多级古夷平面和河流阶地。
风化侵蚀期:随着地壳抬升,岩层暴露在地表,开始经历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流水沿着岩石的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沟谷和峡谷;风力作用则塑造出各种奇特的微地貌;重力崩塌则形成了陡峭的悬崖和孤峰。
丹霞地貌的研究:从发现到科学命名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丹霞山开展地质调查时,首次将构成丹霞山的一套红色岩系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多位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对丹霞地貌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
193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将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78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作为地貌学术语来使用。1982年,被誉为“丹霞痴”的地理学家黄进发表了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此后,“丹霞”作为地学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并最终形成了丹霞地貌的概念。
丹霞山的科学价值与旅游意义
丹霞山不仅是一座地质博物馆,还是一个理想的旅游胜地。2025年,丹霞山推出了新的门票政策,让游客可以更优惠地欣赏这片自然奇观。
全票价格:每张100元,有效期48小时
优惠政策:
半票优惠:未成年人(6至18岁)、全日制学生、60至65岁之间的老年人等
免票优惠:6周岁及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残疾军人、记者及摄影家协会会员等
特殊节日优惠:例如,妇女节、儿童节、中高考生暑期等期间,游客可享受免票或折扣
到达丹霞山相对方便,韶关市内有多条公交线路直达景区。自驾游也是不错的选择,丹霞山距离韶关市中心仅约30公里,沿途风景优美。乘坐特定列车到达瓦岸的游客还可享受半票优惠。
在丹霞山游玩,早晨是最佳时机。清晨的雾气让山间的风景显得梦幻而神秘,尤其是在九曲河边,偶尔能见到渔舟往来,远处的山峦影影绰绰,美不胜收。景区内有多条徒步路线,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时间选择。
不容错过的景点包括雄伟的阳元石、鬼谷岭、以及观音岩等。搭乘缆车到达山顶,可以将整片丹崖地貌尽收眼底。对于摄影师而言,清晨和傍晚是拍摄的最佳时间,柔和的光线能展现出额外的色彩和层次感。
住宿与餐饮
对于想在丹霞山过夜的游客,可以选择位于山脚的几家酒店和民宿,价格从200元到600元不等,既可以欣赏到美景,又能享受到周到的服务。当地的餐饮也相当丰富,川菜、粤菜和地方特色菜肴都值得一试。
丹霞山,这座大自然的杰作,以其独特的丹崖地貌和丰富的自然生态,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无论你是地质爱好者、摄影发烧友,还是单纯想亲近自然的旅行者,丹霞山都能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快来亲自感受这片“岭南第一奇山”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