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用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对话中国
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用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对话中国
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于1月17日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创作,包括《时髦的婚姻》(1986)、《金钱的命名》(2004)及“B计划”系列等19组(件)作品,展现了其通过多维的绘画与装置对黑人群体经验、历史和身份进行的深入探索。
1月17日,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亮相北京,吸引观众欣赏。(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卞戈摄)
1月17日,卢贝娜·希米德在作品《金钱的命名》前向媒体记者介绍创作意图。
此次展览于1月18日至4月27日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作为卢贝娜·希米德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该展览全面回顾了其艺术生涯的主要阶段,囊括了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创作,包括《时髦的婚姻》(1986)、《金钱的命名》(2004)及“B计划”系列等自1980年代至今的19组(件)作品,展现了其通过多维的绘画与装置对黑人群体经验、历史和身份进行的深入探索。
1月17日,观众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欣赏卢贝娜·希米德的作品《时髦的婚姻》(1986)。
卢贝娜·希米德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获得者、中央兰开夏大学当代艺术专业名誉教授。她曾获众多奖项,其中包括2017年特纳奖、2023年玛丽亚·拉斯尼格奖等。卢贝娜·希米德曾在英国及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其作品被诸多博物馆和公共收藏机构所收藏。
1月17日,观众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参观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的作品《钓鱼》。
卢贝娜·希米德的作品并非单纯的绘画再现,她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语言和文化元素的重构,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戏剧性特质。如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经过复绘的日常物品、与玛格达·斯达瓦斯卡(Magda Stawarska)共同创作的声音元素等,一同营造出令人沉浸其中的空间感。
1月17日,名为《五段对话》作品吸引观众参观。在作品中,穿着时尚的黑人女性优雅地站在门前,姿态从容,随时准备与人交流。
其装置作品《蓝色网格测试》(2020)则进一步挖掘了图案与语言的叙事潜力,将视觉元素与声音相结合。在此装置中,不同色调的蓝色图案素材,配以卢贝娜·希米德用三种语言朗读“蓝色”一词的音轨,唤起文化历史与情感共鸣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共有经验和视角的普遍性。
在中国办展给卢贝娜·希米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非常美丽,我们登上了长城,周日还要去故宫。那些我一直听说的事情,现在终于能够亲身体验了。”
到北京后,卢贝娜·希米德大部分时间都在展厅安装作品。每当有空闲时间,她就会在798艺术区参观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廊和美丽的空间。在策展人的帮助下,卢贝娜·希米德还品尝到中国各式各样的美食。“我吃过传统的饺子、面条,还有点心、猪蹄和鸡爪等,这些都非常美味,我很喜欢。”卢贝娜·希米德说。
1月17日,活动现场,卢贝娜·希米德(左一)向媒体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英国,卢贝娜·希米德虽然能够接触到许多中国艺术家,但真正深入了解的其实并不多。“我们都对中国一些令人振奋的艺术动态有所了解。在过去10到15年间,开放的交流机会已日益增多,我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国。”
卢贝娜·希米德一直对图案抱有浓厚兴趣,她经常关注一些“跨界”的艺术作品。她举例,中国画中花朵图案的历史与北欧及西非艺术中描绘花卉的历史,都是图案与花卉设计交流的体现。此番到中国游览,她期待能够从中国艺术元素中获得灵感,并运用到未来的创作中。
“对我和观众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展览中各自带来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这是一个交流的场所,并不是关于学习,而是关于感受和分享。”卢贝娜·希米德说。
1月17日,观众在卢贝娜·希米德于2024年传作的作品《宇宙珊瑚》前参观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