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指南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14: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指南

近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最新著作《非遗学原理》正式出版。这部凝聚了冯骥才数十年非遗保护实践经验的理论力作,不仅系统阐述了非遗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更标志着中国非遗学科建设迈入新阶段。

作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冯骥才与非遗保护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早在1964年,年仅22岁的冯骥才就开始了对天津老城砖雕的调研工作。他奔波于天津的街巷之间,采用摄影、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记录影壁、门楼砖雕结构以及天津城内砖雕分布,开启了他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漫长征程。

1994年,面对天津老城即将拆迁的困境,冯骥才组织大量专家和摄影师,对古城内的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和影像记录。他不仅成功推动徐家大院作为老城博物馆保留下来,还号召本地百姓捐赠各类生活物品和文献资料。这一系列行动为天津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档案。

进入21世纪,冯骥才的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2001年,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他提出对全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工程堪称文化界的“三峡工程”,冯骥才带领团队对木版年画、剪纸、唐卡等非遗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整理,编撰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等重要文献。

在长期的田野工作中,冯骥才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非遗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必须扎根田野的实践科学。他提出非遗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 被田野“逼”出来的学问:非遗学源于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必须在田野中寻找答案。

  2. 在田野中建构的学科:非遗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技艺传承和保护方法,这些都必须在实践中探索。

  3. 接受田野检验的科学:非遗学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实际保护效果来检验,确保非遗的原真性得以保持。

《非遗学原理》一书正是冯骥才对非遗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总结。全书由多篇重磅理论文章构成,从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使命到工作方式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了非遗学的独立性和学术本质。冯骥才强调,非遗学不是民俗学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门全新的、具有独特视角的学科。它关注的是那些被认定为需要传承的文化精华,而非全部的民间文化。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和“非遗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不仅为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全球非遗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当前非遗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非遗学原理》的问世恰逢其时。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冯骥才对非遗保护事业的深情告白。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学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也看到了中国非遗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正如冯骥才所说:“非遗学是一门永远跋涉于田野的学问。”这本《非遗学原理》不仅是非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所有致力于非遗保护事业的人们的鼓舞和指引。它告诉我们,非遗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化工作,而是一项需要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和持续创新的系统工程。在冯骥才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正在走向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持续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