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年,你对拍卖祛魅了吗?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25: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年,你对拍卖祛魅了吗?

2024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豪华拍卖会到新兴的线上拍卖,从实体空间到虚拟平台,这场变革不仅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更预示着艺术品市场的未来走向。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变化及其影响。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高通胀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多重冲击下,过去两年全球艺术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艺术市场销售额下降4%,降至约650亿美元。


图1:靳尚谊,《塔吉克新娘》布面油画,1983年作,成交价5520万元人民币,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

被誉为“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塔吉克新娘》,曾于2013年拍出851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下艺术家的拍卖纪录。而其在2024年的拍场表现大相径庭,反映当代艺术市场目前的疲软表现。尽管2024年的最终数据尚在统计中,但市场的艰难局面已显而易见:总销售额有所回落,尤其是高价位拍品市场的显著下滑,整体交易愈发谨慎。


图2:苏富比香港空间,2024年

对于拍卖行而言,2024年无疑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一年。即使是国际巨头如苏富比与佳士得,也不得不面对交易额的大幅下滑的形式。在此背景下,市场环境推动了整个行业形态的深度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曾几何时,参与拍卖等同于奔赴一场隆重的文化盛宴。香港苏富比、佳士得每逢拍卖季,总会租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隆重的拍卖预展与专场,而在同一时期,香港的其他中小型拍卖行则选择租用五星级酒店,举办各自的拍卖专场。


图3:佳士得春拍预展现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2024年

一时间,好不热闹。拍卖现场布置极尽讲究,从古典艺术的亭台楼阁、人工造景,到当代艺术的“声、光、电”特效,每一场拍卖都致力于营造精致氛围,所耗巨资恐怕超过部分博物馆。连拍卖图录也格外精美和讲究,媲美专业艺术书籍。

/ 新常态下的轻装上阵 /

拍卖期间,全球藏家和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从而形成一个“拍卖季”的热闹效果,不仅可以近距离地鉴赏与上手堪比博物馆的精品,还有机会参与艺术品的竞买。这段时间亦成为专业藏家和行家交换信息、买货、卖货、学习乃至联络感情的重要时机。周边酒店也因为拍卖会的举办而一房难求。


图4:佳士得位于The Henderson全新亚太总部

这种“拍卖季”的模式不仅曾在香港取得成功,在纽约、伦敦、北京也都形成类似氛围。然而,2024年的拍卖市场氛围显然不如往昔。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两大国际巨头不再租用租金高昂的会展中心,而是将拍卖活动移至位于香港中环的新装修办公室,即“艺术空间”。这种模式不仅大幅削减了场地费用,还实现了空间的常设化。


图5:中国嘉德2024年秋拍预展现场

但是新空间毕竟面积有限,无法一次呈现“大而全”的拍卖,因此不得不将秋拍按照不同类别,分成不同的专场。导致此次秋拍呈现“规模小、周期长”的特点。这一型态也逐渐被内地多家拍行效仿,例如中国嘉德。

/ 小而精 :日常零售模式在艺术市场的崛起 /

运营常设空间的目的:首先,削减拍卖期间租用会展中心或者酒店的费用,从而省下一笔可观的运营成本;其次,比如苏富比,利用新空间进一步强化其“旗舰店”的概念。除了传统的拍卖会,日常零售,即“私洽”,逐渐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亦成为拍卖行流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6:佳士得位于The Henderson全新亚太总部内景

“去场景化”和“小而精”的趋势背后,是市场与消费习惯的双重变化。一方面,反映市场经济环境差,迫使拍卖行压缩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反映买家非常理性,不再为“大场面、大制作”而买单。优美的展陈固然锦上添花,但已无法成为决定交易的核心因素。这种新常态下的调整,标志着拍卖行在经济低迷中的灵活应对,也预示着艺术市场从浮华走向务实的未来。

网拍的增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自疫情倒逼行业转型以来,现在几乎没有拍卖行不做线上拍卖。但人们曾一度认为,随着疫情的结束,拍卖的重心将会回归线下。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网拍正逐步成为拍卖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艺术市场的报告,尽管2023年线上拍卖占总销售额的比例略有下降,但81%的拍卖行预计电子商务将在未来持续增长。虽然2024年的具体数据尚未揭晓,但几乎可以预见,网拍只会进一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苏富比、佳士得等大拍行都会在大拍的同时,组织多场网拍,而许多小拍行恐怕将直接摒弃了传统线下拍卖,完全转型为“纯网拍公司”。

/ 为何网拍持续升温?/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反映了市场对灵活性和效率的需求,也是为了节约成本;第二,网拍更有利于获取新兴藏家。以刚落地深圳的国有老牌企业荣宝斋为例,新到一个地区,想要扎根,自然要拓宽市场。而来深圳后,新入场的藏家都是80后、90后群体,互联网是该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更青睐高效、便捷的在线交易,而且网拍也让他们减除了面对面接触的社交压力。

/ 线上与线下, 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新的平衡 /

尽管网拍在未来必定会持续增长,但短期内它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线下拍卖,原因如下:一者是社交与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线下拍卖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藏家和行家聚会与社交的平台,在拍场可以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人,为人生一大乐事,这是网拍提供不了的社交价值。


图7:东汉玉“延年”璧,成交价2518万港元,2024年佳士得香港秋拍现场

再者艺术品实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屏幕或图片所不能给予的。尤其对于高端艺术品来说,除了投资属性,其本质还是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近年来,直播电商掀起了一股热潮。虽然艺术品行业对于新兴事物,稍微慢热一些,但这股直播和自媒体的风终究是刮进了艺术品收藏圈。

/ 从边缘到中心的直播拍 /


图8:开拍国际直播拍第1期

2024年的发展过程格外典型。先说直播拍,各大拍行,除了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荣宝斋尚未真正启动直播拍卖,其他拍卖行基本都陆续在线上平台试水直播拍卖。


图9:永乐直播拍卖「永乐·泓社崔凯抖拍专场」

即便不直接进行线上直播拍卖的几家拍行,或多或少也纷纷通过短视频等形式为宣传增幅,探索新的受众触达方式。

/ 围绕网红拍品展开的自媒体之战 /


图10:蓝地珐琅彩锦上添花四时花卉纹宫盌,清乾隆早期

“自媒体之战”在今年也备受关注。以刚刚落槌的苏富比秋拍中的一件“乾隆珐琅彩瓷宫碗”为例,这件起拍价高达2200万港元的拍品,因去年在香港嘉德秋拍中仅以 60多万港元成交的背景,引发业内热议,尚未开拍就成为网红。


图11:蓝地珐琅彩锦上添花四时花卉纹宫盌(底部),清乾隆早期

尽管苏富比试图淡化其拍卖来源,但各方关注让此事迅速发酵,导致未拍先红,也未拍先“凉”。一方面,这件作品去年刚以60多万拍出,今年就要华丽转身变成 2000多万,即使是看好这件作品的藏家恐怕也不愿因此被贴上“冤大头”的标签。


图12:天蓝地仿珐琅彩花果纹薄胎碗,中国嘉德成交记录

另一个争议的核心在于两家拍行对其年代的认定不同,由于香港嘉德将其归为民国时期作品,而苏富比则认定是清乾隆时期,这种矛盾吸引了各路“专家”争相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看法。在古董瓷器领域,目前仍以眼学为主,科技为辅,这也导致争议不断。两家大拍卖行的判断不一致,正反映了这一问题。一件饱受争议的拍品,在当前市场行情下,没有买家有信心出如此高价。可以说这件拍品的流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媒体的过度曝光,这一事件也揭示了艺术品行业的主观性与当代自媒体的深刻互动。

/ 自媒体作为悬于市场上方的双刃剑 /

艺术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行业,而今天的自媒体形态彻底将这种“主观”放大,一方面,使得更多人通过自媒体窥见这个行业的面貌,打破了过去的信息壁垒;另一方面,自媒体也放大了业内争议,使得原本隐秘的市场动态、各家的主观争议都暴露于大众面前。对市场来说,这种透明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行业信息流通,也对市场信心有一定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