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下找不到答案?许倬云的书,是一颗定心丸
面对当下找不到答案?许倬云的书,是一颗定心丸
许倬云,这位被誉为“当世史学大家”的学者,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世人留下了一部部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他的《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六卷本,不仅凝聚了他六十余年的学术探索精华,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窗口。
一位横跨新旧、贯通中西的史学大家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与轮椅为伴。抗日战争爆发后,7岁的他随家人逃难,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48年,许倬云赴台湾求学,先后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职,后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匹兹堡大学担任教授。
许倬云的学术生涯始于台大,得益于多位学术巨匠的教导:傅斯年引领他走进历史学的大门,李济教他人类学,沈刚伯教他希腊文化史,李宗侗教他古代社会史,董作宾教他甲骨文,严耕望教他秦汉隋唐的官制。这些学术渊源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常民写史的学术追求
许倬云的学术研究始终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他强调:“我治史的着重点为社会史与文化史,注意的是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这种学术追求体现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如《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等,这些著作不仅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更展现了他对普通人历史的关注。
在《西周史》中,许倬云通过分析文献、考古和金文资料,展现了西周时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饮食、居住等。在《汉代农业》中,他探讨了汉代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形塑中国》中,他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揭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转型。
《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六卷本
这套《许倬云学术著作集》六卷本,收录了许倬云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古代三部曲”(《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以及《水击三千》《熔铸华夏》《我者与他者》。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许倬云在历史学领域的深厚造诣,更体现了他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结语
许倬云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视角。他的著作不仅是一部部学术巨著,更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去感受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