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鸡架:从“下酒菜”到经济“小巨人”
沈阳鸡架:从“下酒菜”到经济“小巨人”
“没有一只鸡,能端着架子走出沈阳。”这句流传在网络上的玩笑话,道出了沈阳人对鸡架的特殊情感。作为“鸡架消耗量最大的城市”,沈阳每年要吃掉超过3亿只鸡架,这个数字约占全国鸡架消费量的一半。
从“下酒菜”到城市名片
沈阳人对鸡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0年,沈阳南塔附近的空军机场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养鸡屠宰场,将鸡腿、鸡胸肉供给沈阳空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食用。由于供应充足,基地每天都会剩下很多鸡架,当地的五三乡政府就开了沈阳第一家经营鸡架的南塔禽香饭店。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沈阳的“老四季”抻面用鸡架做汤料、配啤酒开始风靡,啃鸡架、吃抻面、喝老雪(熟啤酒的一种),成为沈阳人待客最常见的三样东西。而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转型,原本上不了台面的鸡架,不仅成为家庭荤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很多人另谋生计的首选。
火出圈的“流量密码”
2024年,沈阳鸡架再次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第二届沈阳鸡架美食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更让沈阳鸡架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在纪录片《宵夜江湖》中,沈阳被定义为“鸡架消耗量最大的城市”,这道看似不起眼的小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红全国。
带动经济的“小巨人”
沈阳鸡架的走红,不仅带来了美食文化的传播,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2024年1-11月,沈阳市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38.2%,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46.0%;预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近2亿人次。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离不开沈阳鸡架等特色美食的贡献。
作为全国白羽鸡的主要养殖基地,沈阳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目前,沈阳市已形成以华美畜禽、昊明禽业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阿雷食品、诚信食品等为代表的熟食品加工企业,以国字菜篮子、沈副集团为代表的央厨产品加工企业等。2023年,沈阳食品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030亿元,已成为沈阳市制造业第三大支柱产业,经济规模全省第一。
从“菜篮子”到“中央厨房”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沈阳市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食品工业产值将突破1200亿元。在预制菜产业方面,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预制菜头部企业,建立预制菜产品库,积极开发“中华老字号”系列产品,打造“辽沈预制”区域公共品牌。
从一道普通的“下酒菜”,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小巨人”,沈阳鸡架的成功之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当你走进沈阳的街头巷尾,无论是传统的烧烤摊还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都能看到沈阳鸡架的身影。这道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美食,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