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柽柳:沙漠中的生命传奇
塔克拉玛干柽柳:沙漠中的生命传奇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可超过70℃。然而,在这片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有一种植物却能顽强生存,它就是柽柳。
柽柳的生存智慧
柽柳,这种看似普通的灌木,却拥有令人惊叹的生存能力。它的主根可以深达地下10余米,侧根更是发达,能够广泛分布于土壤中。这种独特的根系结构,使柽柳能够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获取宝贵的水分。
除了深扎的根系,柽柳还通过其他方式适应沙漠环境。它的叶片退化成小鳞片状,减少了水分蒸发;茎部则承担起光合作用的任务。这些适应性特征,使柽柳成为沙漠中最顽强的生命之一。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柽柳不仅自身能在沙漠中生存,更是一种优秀的固沙植物。在新疆的防沙治沙工程中,柽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了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柽柳与胡杨、沙拐枣等植物一起,成为锁边固沙的主力军。
在墨玉县,当地积极探索肉苁蓉与柽柳共生的产业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的双赢。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借助机械化种植技术,产量从平均每亩80公斤提高到了200公斤,同时每亩降低了400元的劳动成本。
科技助力生态治理
为了更好地利用柽柳等沙漠植物,中国林科院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建立了生态治理示范区。团队聚焦生物固沙、沙产业发展、抗逆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等任务,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治理。
在和田地区昆玉市,科研团队已采集20多种荒漠植物种质资源,成功繁育1万多株种苗,为固沙造林提供了优质苗木资源。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锁边”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它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的趋势,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
正如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长冯益明所说:“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需要技术攻关我们可以干,需要去栽树我们也可以干。在这个岗位上,我们都争取为国家防沙止漠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屏障将更加坚固,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