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抑郁症治疗的新希望
氯胺酮:抑郁症治疗的新希望
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成功为一位情绪低落长达20余年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实施了单次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注射治疗。这位患者在治疗两小时后,情绪迅速好转,自杀观念基本消失,愉悦情绪评分从治疗前的3分上升到6分。这一突破性治疗成果,再次证明了氯胺酮在抑郁症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
氯胺酮的作用机制
氯胺酮是一种传统的麻醉药物,近年来被发现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的研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氯胺酮通过调节NMDA受体(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受体)的磷酸化稳态,恢复突触内外的神经信号传导平衡。具体来说,氯胺酮能够抑制突触外膜上NR2B亚基的过度磷酸化,同时增强突触后膜的NR2B活性,从而启动快速抗抑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教授团队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氯胺酮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在大脑的“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中,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会出现异常的簇状放电现象,这种放电模式会过度抑制奖赏中心的多巴胺神经元,导致快感缺失和行为绝望等抑郁症核心症状。氯胺酮通过阻断NMDA受体和T型钙通道,抑制这种异常放电,从而快速缓解抑郁症状。
临床应用现状
目前,氯胺酮已被用于治疗长期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尤其对那些传统抗抑郁药物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患者显示出显著效果。其给药方式多样,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片剂和鼻内给药等。研究显示,低剂量的氯胺酮能够在给药后110分钟内快速缓解抑郁症状,且药效可以维持至少一周。
前景与展望
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为抑郁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氯胺酮主要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短期治疗。未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北京大学的研究为开发快速、安全、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浙江大学的研究则提出了外侧缰核神经元簇状放电导致抑郁症的新理论,为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分子靶点。
氯胺酮的出现,不仅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抑郁症的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抑郁症这一困扰全球3亿多人的精神障碍,终将被人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