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发现肝癌治疗新靶点,为免疫治疗开辟新途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发现肝癌治疗新靶点,为免疫治疗开辟新途径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 Diseas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ERG基因在肝癌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生物学功能,还为开发针对肝癌的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免疫抑制微环境(ISME)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抑制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癌症的生长和转移。在肝癌中,CAFs是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方法与主要发现
研究团队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大鼠原发性肝细胞癌模型中不同时间点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分析。他们发现,在肝癌发生过程中,与炎症相关的PDGFRα+ CAFs显著增加,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丰度呈现高度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CAFs能够通过分泌TGF-β、CCL3和CXCL12等因子,诱导巨噬细胞向免疫抑制性的M2表型分化,从而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
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ERG基因。研究发现,肝祖细胞(HPCs)在炎症细胞因子刺激下,通过TLR4受体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及下游转录因子ERG的激活,异常分化为PDGFRα+ CAFs。当下调HPCs中ERG的表达时,可以显著减少PDGFRα+ CAFs的数量,降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浸润,从而抑制肝癌的发生。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一发现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通过靶向ERG基因或其下游信号通路,可以调控CAFs的生成,打破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此外,这一研究还有助于理解肝癌中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群形成的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院士评价道:“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ERG基因在肝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理解,更为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开辟了新途径。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针对ERG基因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选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