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汉市委网信办教你识别网络诈骗
中共武汉市委网信办教你识别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形势严峻,十大类型需警惕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高达62.1%。当前,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等10种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这些套路要当心
刷单返利类诈骗
诈骗分子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例如,江苏徐州男子曹某在微信群中被诱导下载APP进行刷单,最终被骗42万元。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虚假投资平台诱骗受害人投资,待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如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网恋对象的诱导下,在虚假投资平台投资100余万元,最终被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发布虚假广告,诱骗受害人私下交易,再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转账。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购买测绘仪器时,被诈骗分子以节省费用为由诱导私下交易,最终被骗1.3万余元。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客服人员,以商品质量问题或快递丢失为由进行诈骗。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物流客服”电话,称其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最终被骗。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发布“低息贷款”信息,诱骗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再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虚假贷款APP上申请贷款时,被骗6万余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金融机构客服,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进行诈骗。四川眉山男子郑某被诈骗分子以注销校园贷账号为由,被骗14万余元。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领导或熟人,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这类诈骗往往利用受害人对领导的敬畏心理,使其在未核实身份的情况下轻易转账。
提高防范意识,这些要点要记牢
不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的更要谨慎。
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及时识别诈骗电话和信息。
如遇可疑情况,及时向家人、朋友或警方求助。
遭遇诈骗怎么办?这些步骤要记牢
保留证据:保存所有与诈骗相关的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转账凭证等。
停止操作:立即停止与诈骗分子的任何联系,不再进行任何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及时报警: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详细陈述被骗经过,并提供所有相关证据。
联系银行:如果涉及银行转账,立即联系银行,看是否能冻结相关账户。
联系平台:如果是在某个网络平台被骗,及时联系平台客服,要求对诈骗账号进行处理。
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只有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织密反诈防护网,守护好“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