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真的会毁掉青少年的学习习惯?
抖音真的会毁掉青少年的学习习惯?
近日,一则关于抖音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数据引发热议:87.7%的受访者喜欢刷短视频,在喜欢刷短视频的受访者中,34.6%的受访者非常喜欢。交互分析显示,受访者年龄段越低,喜欢刷短视频的比例越高。具体来看,00后(91.8%)最喜欢刷短视频,之后依次是90后(89.5%)、80后(82.1%)、70后(73.1%)。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正在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那么,抖音究竟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习惯的?这种影响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抖音如何影响青少年学习习惯
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设计机制与人类大脑的奖赏机制存在某种“共谋”。美国西密西根大学的研究指出,如果年轻人族群长期观看TikTok、IG或YouTube的短影音,将很容易习惯于接受短暫刺激,进而导致产生“成癮行為”,甚至因此難以專注在需要長時間的活動,例如:閱讀、寫作、上課等。
从脑科学来看,大脑喜欢追求新知,因此当“学会新事物、成功解决问题”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俗称“快乐激素”。无论是美食、毒品还是有趣的抖音影片,大量分泌多巴胺,会增强人们对愉快事物的渴望。
神经心理学家哈斐茲(Sanam Hafeez)表示,当人们滑动屏幕看到让想笑的东西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当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时,会迅速转向,搜寻可让大脑产生多巴胺的东西,这个重复的循环,最终会让大脑渴望从更短的内容获得奖励,进而成瘾。
这种成瘾机制,使得青少年在使用抖音时,往往难以自控,容易陷入无尽的浏览循环中。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实际案例:抖音对学习习惯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抖音对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影响已经显现。一位北方乡镇小学的老师在朋友圈分享了她的困扰:现在一二年级的小孩儿就已经沉迷抖音,上课时总得播放几段抖音视频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不然就是闹哄哄的,非要抖音不可。而且他们偏好的视频都是低俗刺激的,比如小人对打、恐怖画面,还有美女帅哥的舞蹈秀。
另一位家长则反映,自己的14岁儿子每天都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玩抖音,白天下午才起床,只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很少。即使好好地跟他谈,也没有用。即使断电,孩子也会自己偷偷打开。他对学习没有兴趣,内心非常厌学。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抖音对青少年学习习惯的普遍影响。长时间沉浸在抖音等短视频中,不仅分散了青少年的注意力,还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和饮食习惯,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如何应对抖音的负面影响
面对抖音对青少年学习习惯的潜在威胁,专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家长应合理引导,设置使用时间和内容限制。例如,可以采用“原子习惯”的方法,即通过设定小目标和奖励机制,帮助青少年逐步减少抖音使用时间。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情况,一旦发现孩子视力有下降趋势,除了控制用眼时间,还可以考虑给孩子补充儿童叶黄素。叶黄素就像给眼睛披上一层 “防护衣”,能过滤蓝光,减少电子屏幕对眼睛的伤害,助力孩子维持眼睛的健康状态。
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青少年模式建设。以抖音为例,自2019年起,抖音便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了十余次更新迭代,不断优化、完善青少年模式,提升孩子及家长对青少年模式的主动开启意愿。其中,多次优化升级举措掀起业界关注。如2021年9月,抖音在业界首推最严青少年防沉迷措施,规定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该模式下,用户每天只能使用不超40分钟,且晚22点至次日早6点不能使用。
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同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2023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和短视频,遭受网络欺凌、非理性消费等问题,作了针对性规定。业内人士指出,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的施行,不仅意味着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立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标志着未成年人保护在网络领域的制度补全。
总之,抖音对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避免其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