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以色列人:身份认同的迷思与现实
犹太人与以色列人:身份认同的迷思与现实
犹太人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和政治的复杂议题。在中国,犹太人有着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文化认同,这为我们理解这一议题提供了特殊的视角。
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的演变
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据记载,最早一批犹太人为寻求商机来到中国,到了宋朝,开始有小批犹太人在开封定居下来。他们大多来自今天伊朗和伊拉克所在的地区。
第一批定居下来的犹太人受到宋朝官府的友好接待。犹太人在中国居住、就业、学习、贸易,享受与汉族人同样的权利和待遇。据史书记载,宋朝的犹太人遍及社会各阶层,既有达官显贵,也有富商小贩。
在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犹太人学习汉语、用汉人姓氏、与汉人通婚、穿汉人服饰,他们逐渐丢失掉犹太文化,淡化犹太人的身份。随着时间推移,开封犹太人后裔的外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当年犹太人的后代,已与汉人几无异样,在文化习俗上,也被汉族同化。
明朝爆发动乱,犹太社区受到波及,宗教书籍遗失,会堂被淹。再加上开封城自身的衰败,开封犹太社群不断萎缩,犹太人无力承担会堂修缮费用。至19世纪末,开封犹太会堂已完全荒废。随着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彻底切断开封犹太人与海外世界的联系,开封犹太社群逐渐没落。
至今,在开封有据可查的有66户犹太人后裔,约200人。1980年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开封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逐渐复苏。五名开封犹太后裔在耶路撒冷哭墙前合影。2016年2月29日,5名20多岁的开封女孩抵达以色列,开始在耶路撒冷一所神学院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教义,为归宗犹太教做准备。5名年轻女孩是汉人,外观上与中国13亿同胞无异,但在她们在孩提时代就从父母口中得知自己的祖先是犹太人,一千多年前来到开封。经过女孩们三年多锲而不舍地恳求,以色列政府容许她们还乡认祖归宗。归宗的前提是必须先通过最高拉比院(Chief Rbbinate)认可的归宗程序,在学习犹太教义、希伯来语之后,必须通过拉比院的正式皈依考试,才算是官方认可的犹太人。开封共有19位中国人完成“还乡”之旅(希伯来语“Aliyah”,即旅居外国的犹太人终返回以色列祖家)。
19世纪中叶,来自欧洲的犹太人为追寻商机,随着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他们定居上海,他们通过进口鸦片和纺织品,出口茶叶、蚕丝和菜油获得大量财富,后涉足房地产、制造、金融、公共运输及零售各业。积聚大量财富之后,犹太人在中国各大通商口岸兴建犹太会堂、学校、公墓和社会机构,其中的一些建筑保留至今。
早期和平饭店(19世纪中期上海犹太人兴建)
该时期的上海犹太人社群相对封闭,极少与当地中国人互动。他们从故乡请来拉比,带领他们的宗教生活,更具团结性、组织性。后因战乱,这批人移居到当时英属殖民地印度。
哈尔滨犹太中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与清政府秘密签署合作条约。随着中东铁路开通,一批俄罗斯犹太人在沙皇鼓励下来到哈尔滨。至1903年,哈尔滨犹太社群包含500名成员,他们成立了犹太人协会,建立了第一座犹太教堂,并聘请了一位拉比处理一切宗教事务。他们在哈尔滨建立了工厂,做起大豆、毛皮、木材进出口生意,这也促进了哈尔滨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犯东北地区。哈尔滨经济日渐衰落。苏联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卖给日本,大大损害在铁路打工、做生意的犹太人利益。日本统治者在哈尔滨纵容反犹主义。哈尔滨犹太人陆续逃亡中国其他有犹太社群的城市。
二战期间,欧洲犹太难民为逃离纳粹统治辗转抵达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为数不多的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的城市之一。上海接收了约3万名犹太难民。不少难民持有的救命签证,由少数亚洲驻欧外交官违反禁令签发。民国政府划出区域安顿犹太人。战争时期,中国本土难民生活条件恶劣,面对逃难而来的犹太人,上海人仍以善出发,以礼相待。
马克谈到,犹太人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力,他们有创造力、天赋、学识。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杰出犹太人包括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基辛格等。
在对待犹太人的看法上,日本与中国相似,二战期间,日本也是犹太人逃难的国家之一。同属轴心国的日本没有跟随德国步伐执行“最终解决方案”。留在欧洲国家的犹太人每天惶恐度日,生怕随时被送进死亡集中营;而逃到中国和日本的犹太人则无此威胁。对于当时的犹太人而言,住在上海、天津或神户,要比住在巴黎、阿姆斯特丹或维也纳安全得多。
二战结束后,国共内战,通货膨胀,1949年后,在华犹太人纷纷离开中国内地。少数犹太人留在属于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离去的犹太人选择移居美国、澳洲、加拿大、南非,只有少数犹太人回到他们原来所在的欧洲国家。
1978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犹太社群重新回到中国,首先在北京,继而在上海,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而遍及其他城市。这些犹太社群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聘请拉比,带领其宗教和社会生活的重建,以保持传统犹太生活。至今,内地已有约1万名犹太人,另有5000至6000人居于香港。每年有数以万计犹太人以游客、商人或学生的身份来华。
在中国的犹太教徒从不向本地人传教在中国社会也不存在反犹情绪和反犹活动。因此,居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犹太人,比住在巴黎、马赛和多个欧洲城市的犹太人有更强的安全感。
犹太教与身份认同:宗教维度的解读
犹太人发源于以色列地,犹太教是其传统宗教。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种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犹太人更近似于一种民族概念。
犹太教典籍《希伯来圣经》的记载,犹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前后的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犹太人在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以色列王国和现代的以色列国。
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维系犹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即使在流散世界各地的过程中,犹太教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经典学习,都成为犹太人保持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
以色列建国后的民族政策:政治维度的考量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这是犹太人流散千年后的复国象征。根据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则由国际管理。
以色列实行单一制议会共和制,官方语言为希伯来语,承认阿拉伯语。截至2024年,以色列人口约990万,其中73%为犹太裔,21%为阿拉伯裔,6%为其他族裔。
以色列的建国和发展,为犹太人提供了民族认同的实体基础。根据以色列的“回归法”,所有认证的犹太人都可获得以色列国籍,这进一步强化了犹太人与以色列之间的联系。
中东局势与身份认同:现实维度的挑战
近年来,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尤其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使得犹太人身份认同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面临着安全威胁和国际压力;另一方面,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在重新思考与以色列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反犹太主义的言论,这与中东局势的演变密切相关。一些虚假信息将犹太人描绘为控制美国政府的幕后力量,这种言论不仅违背事实,也加剧了对犹太人的误解。
犹太人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议题。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政治,这一议题展现了人类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中国,犹太人有着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文化认同,这为我们理解这一议题提供了特殊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既受到历史传承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也受到现实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塑造。这种复杂的认同感,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