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锦之战:辽沈战役的关键转折
攻锦之战:辽沈战役的关键转折
1948年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成功攻克锦州,歼灭敌军近10万人。这场被称为“攻锦之战”的关键战役,不仅改变了辽沈战役的走向,更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锦州:东北战场的关键枢纽
锦州,这座位于辽西走廊的重要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它更成为了决定东北战场命运的关键节点。
从战略位置来看,锦州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控制了锦州,就等于关闭了东北国民党军的退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电报中所指出的:“确立攻占锦州至唐山一线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锦州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
精心策划:东北野战军的制胜之道
面对国民党军在锦州地区的重兵防守,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的指挥下,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向锦州城外围守敌据点发起进攻。9月24日,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奉命插入锦州北部,切断锦州国民党守军的内外联系。其中,第25师第74团1营1连担任“渗透战”尖刀连,成功插到锦州与薛家屯之间的白老虎屯,为后续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英勇无畏:塔山阻击战的壮烈篇章
在攻锦之战中,塔山阻击战堪称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虽只是一个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但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司令员吴克华的指挥下,依托临时构筑的工事,顽强阻击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第29团第1营夺回被敌军占领的打渔山岛,确保了锦州外围的安全。
国民党军的应对与失败
面对东北野战军的猛烈攻势,国民党军调集重兵进行反击。蒋介石亲自督战,调集华北的第62军、第92军以及烟台的第39军等部队,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试图解锦州之围。
然而,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均被东北野战军击退。特别是在塔山阻击战中,国军虽有海空支援,但面对解放军的顽强防御,始终无法突破防线。10月15日,锦州解放,国民党军的救援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攻锦之战的历史意义
攻锦之战的胜利,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近10万人,更重要的是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这一胜利,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也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正如辽沈战役纪念馆所展示的那样,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展现了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从“白老虎连”的死打硬拼,到塔山阻击战的顽强防御,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攻锦之战,这场决定东北战场命运的关键战役,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精妙的战术运用和英勇的战斗精神,成为了中国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