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着装服饰变迁—军装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着装服饰变迁—军装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军队的制服经历了多次变革,反映了国家历史的变迁和军事现代化的发展。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回顾这段充满历史意义的军服演变历程。
晚清时期的新军制服
晚清时期,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式”军队,并被称为“新军”。新军的制服完全效仿国外,尤其是德式军服设计。1910年式军服采用了德式军服的衣领、肩章和勾线设计,整体色调以灰色为主,与传统清军制服相比有了显著变化。
民国时期的军阀制服
进入民国时代,各路军阀混战,但官兵所穿的军服基本统一为民国元年式,效仿日本军服设计。这种军服采用立式衣领,两侧带有“标签”形兵科章,肩部可佩戴竖版长条状军衔章,主体颜色为蓝色。军官款颜色更深,口袋更大且带有装饰线条,而普通士兵的款式则较为简陋,材料也较差。
东北奉系军阀的新式军服
20年代末期,东北奉系军阀在民国元年式军服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卡其色,并对细节进行了调整,如缩小口袋尺寸、改变扣子间距等。配套的大檐帽也进行了缩小设计,类似日俄战争期间的日式军帽。
北伐军的苏式军服
北伐军的制服模仿苏联设计,采用折式领衣领,带有苏式军服的特点。同时融入了中山装的设计元素,样式简洁,使用五枚黄铜扣子。军衔章通常以臂章形式佩戴在袖子上方。
国民党军队的中山式军服
大部分国军官兵穿着微改版的中山式军服,将领子角度缩小,去除了苏式衣领的特点。军衔章改在衣领部位佩戴。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制服为土黄色,开始小规模取消大檐帽,改为仿德式的山地帽。
中国工农红军的苏式军服
红军的制服也是仿苏式设计,最大特点是八角帽和红色领章。由于条件艰苦,制作军服的布料质量较差,但坚持官兵统一的理念,干部和士兵的军服款式没有区别。不同部分的红军制服颜色存在差异,正常的是灰蓝色或灰色,红四方面军的部分官兵则身着黑色款式。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军制服
抗日战争阶段,国军嫡系部队的制服改为了“黄埔式”,保留中山装的特点,如折领、四个口袋和五枚扣子。在胸部左侧增加了信息章,标注官兵的姓名、兵种、军衔和职位。高级军官的制服材质更好,使用类似西装的面料,颜色偏向墨绿色。普通士兵的制服布料较薄,颜色偏向土黄色。地方部队如滇军、西北军和晋绥军的制服在做工和颜色上存在差异。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制服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制服开始参照国军样式设计,但由于缺乏布料,不少战士仍穿着之前红军的制服。后期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开始配发国军样式制服和德式帽。但由于根据地被服厂缺乏机器,军服做工较为粗糙。
中国远征军的制服
进入抗战末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分为远征军和驻印军两部分。驻印军士兵穿上了英制军服和美制军服,而前线与日军战斗的大部分远征军战士仍身穿国军制服。后期根据环境,改进出了热带版制服,类似英军的T恤和短裤设计。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制服
解放战争后,国军部队开始换装46式军服,设计上沿用了美式军服的特点,采用美式军衔领章和肩章,胸前放有资历章,军服的上衣裤子都是呢绒布料,既有美式军服的感觉,也有中山装的影子。
解放军的49式军服
解放战争末期,解放军开始配发统一的49式军服,参考了之前的红军制服设计,但更加朴素简洁,没有领章和肩章,衣口采用四颗塑料扣子,服装整体显得宽松。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式军服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始制服统一化,推出了50式军服。50式军服在设计上与49式基本相同,但面料更厚实,覆盖了陆、海、空三个兵种,还包括女兵款式和干部款式等。男干部款式在日常情况下会配备仿苏联M43的50式大檐帽,在训练或上前线时则佩戴“解放帽”。
当代解放军的21式作训服
目前我军使用的作训服为21式作训服,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2021年冬季开始换发。21式作训服包括迷彩作训服、特勤作训服和作战靴,品类系列丰富完善,用于作战、训练、战备、执勤、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穿着。迷彩服花型颜色分为林地、荒漠、丛林、城市、沙漠等五种,能够适应国内外不同的地形地貌。同时增加了姓名牌,可以清晰了解士兵的军衔、兵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