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临,农作物管理要点揭秘
冬至来临,农作物管理要点揭秘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2025年的冬至将于12月21日23:02到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一天天增长。然而,在农业生产中,冬至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天文现象,更是一个关键的管理时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冬至前后,不同地区农作物管理的关键要点。
北方地区:防冻与保温是关键
冬小麦越冬管理
北方大部地区在冬至期间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东北地区更是低至-20℃以下。对于冬小麦来说,这个时期正处于越冬期,防冻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国农技推广网的建议,北方麦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但黄淮南部、甘肃陇东和陕西渭北旱塬局地麦田需要特别关注墒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
蔬菜生产:防范低温寡照
进入严冬,部分地区持续低温寡照和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风险加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相关机构提出了冬季蔬菜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建议选用抗逆品种,加强设施保温,合理调控温湿度,科学运筹肥水,强化病虫害防控,确保蔬菜生产稳定。
畜牧业:加强防寒保温
寒潮及暴雪天气对畜牧业影响较大,不仅增加防寒保温成本,还可能造成设施损坏和畜禽伤亡。各地畜牧部门应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指导养殖场(户)做好圈舍加固、保温和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禽安全过冬。
江南地区:加强冬作物管理
江南地区冬至期间平均气温在6℃至8℃左右,最低气温多在0至5℃上下。这个时期,农业生产主要围绕蔬菜管理和冬作物护理展开。
蔬菜周年供应体系
江南地区气候温润,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就已形成完整的蔬菜作物体系,包括白菜、芥菜等叶菜,萝卜、芋头等根茎菜,以及各类瓜瓠茄果和香辛菜。这些蔬菜不仅满足了日常食用需求,还通过多茬口栽培实现了周年供应。
冬作物管理要点
冬至前后,江南地区需要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具体措施包括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受损;培土壅根,提高作物抗寒能力;适时追肥,促进作物生长。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霜冻和低温危害。
南部沿海:春种与防寒并重
南部沿海地区由于气温相对较高,冬至后已开始春种工作。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需要在春种和防寒之间找到平衡点。
水稻秧苗防寒
水稻是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作物之一。冬至后,虽然气温相对较高,但仍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因此,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至关重要。建议采取覆盖保温、灌水护苗等措施,确保秧苗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
春种准备工作
除了防寒,还要为春播春种做好充分准备。这包括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种子准备等。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确保春季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冬至不仅是自然节气的转换点,更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不同地区根据气候特点和作物生长需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稳定,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无论是北方的防冻保温,江南的冬作物管理,还是南部沿海的春种防寒,都需要农民朋友们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管理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