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打卡:中山公园的历史建筑探秘
秋游打卡:中山公园的历史建筑探秘
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在上海众多公园中,有一座百年老园,它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变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它就是位于长宁区的中山公园。
从私家花园到城市绿洲
中山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这里还是英商霍格的私家花园,名为“兆丰花园”。1940年代,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公园正式更名为中山公园。2021年,中山公园被评为五星级公园,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绿地之一。
隐藏在公园里的“老古董”
漫步中山公园,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博物馆。园内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上海的历史故事。
在公园西北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香花桥。这座桥始建于宋明时期,原是法华寺前的小桥。1958年,随着法华浜的填埋,香花桥被移至中山公园。桥头的石狮、石栏板上的雕花,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虽然香花桥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但它见证了上海700多年的历史变迁,是法华镇生活的见证和延续。
在公园的另一角,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大理石亭。这座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由侨民爱斯拉夫人赠建,其阶、栏、台、柱、壁以及两尊西洋女神雕像均以大理石制成,精美绝伦。每当夕阳西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理石亭上,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美不胜收。
在公园的草坪上,有一棵参天大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棵大悬铃木来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者。2023年,这棵百年悬铃木走出了围墙,成为万航渡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东草坪附近,还有一口颇具历史感的铜钟。这口钟高4英尺(1.22米),钟底直径6.3英尺(1.92米),重约2吨半,是上海最早的救火钟。它于1865年在美国纽约制造,1881年运至上海,最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瞭望台。1922年,这口钟被移至公园内,供游人观赏。现在,公园内展示的是2013年按照史料记载同比例仿制的铜钟。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为“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公园”,中山公园不仅是一座供人游览的公园,更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空间。公园依托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依托凝聚力博物馆,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念,不断挖掘“公园+”“+公园”的生态价值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文明氛围。
每年,公园都会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国际性赛事。从新春音乐会到健步走,从上海徒步嘉年华到携程运动嘉年华,从书法展览到摄影比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山公园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秋游打卡指南
秋天的中山公园,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公园内的月季园、牡丹园等特色花卉园区,此时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公园地址:长宁区长宁路780号
开放时间:5:00-21:00
交通:地铁2号线、11号线江苏路站下车
这个秋天,不妨带上家人朋友,一起去中山公园走走看看,探索那些隐藏在绿荫中的历史建筑,感受这座城市变迁的痕迹。相信你会发现,中山公园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一本活生生的上海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