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副名人对联 堪称一绝
四副名人对联 堪称一绝
壹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赏析 】
这对联颂扬了北宋时期著名清官包拯的两大特点:严格执法和仁慈待人。上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描绘了包拯在处理冤假错案时的严格和公正,如同阎罗王那样不留情面,不让任何不公正的事情发生。这里的“关节不通”形容其执法严格,不受私情影响。而“阎罗气象”意味着他在审判冤案时的严肃与公正,仿佛阎罗王亲自审判,彰显了他的刚直不阿。
下联“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则表达了包拯对待百姓极为仁慈,面对灾难时他慷慨解囊,如同菩萨一般,心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慈悲和爱心。这不仅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仁爱之心,也体现了他的大公无私和深厚的民本思想。
整体而言,这对联生动地描绘了包拯作为一位理想的官员应具备的两面性:在执法上严格无情,对待百姓则仁慈宽厚。这种由严到柔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包拯个人品德的高尚,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理想的官吏形象,既能严格执法,又能关心民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民官员。
贰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赏析 】
这对联是清代诗人宋荦为纪念范仲淹而作。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因此苏台即指苏州。此对联的内容丰富,蕴含深意,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上联“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揭示了范仲淹博学多才、胸怀壮志的一面。兵甲象征军事才能和国防观念,富于胸中即是指范仲淹不仅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知识,而且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一代功名高宋室,表明他的政治成就和军事才能为宋朝带来了辉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强调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和为民情怀。忧乐关乎天下,说明范仲淹深切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与幸福,他的忧乐与国家民众的忧乐息息相关。千秋俎豆重苏台,俎豆为古代祭祀用具,象征着尊敬和怀念,这句话意味着范仲淹的功绩和精神将被后人永远怀念和尊重。
总的来看,这对联不仅赞扬了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成就,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远大理想的敬仰。通过这对联,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理念,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叁
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
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
【赏析 】
“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这句话讲的是,真正的儒学学者并不追求文章带来的名望和世俗的成功。这里的“真儒”指的是深入研究并实践儒家思想的人,他们更重视道德修养和内心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的名声和地位。这种观念反映了儒家强调的道德理想和个人品德的完善,认为只有道德高尚,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这句话则表达了一种英勇献身的武士精神。这里的“大丈夫”是对古代男子的一种称呼,尤其是指有勇有谋的男子。而“马革裹尸”则是指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将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至死不退。这句话来源于庞统,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在进攻雒县时不幸战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共同描绘了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一方面是儒家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是武士不惧生死、勇于献身的精神风貌。
肆
天命有归,万里长城宜自坏;
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
【赏析 】
诗句“天命有归,万里长城宜自坏;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出自何耘劬的《袁崇焕祠联》。这是一副对联,用以纪念明代名将袁崇焕。
首联“天命有归,万里长城宜自坏”中,“天命有归”意指天命的归属和转变是不可抵抗的历史规律,“万里长城宜自坏”则表达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即便是巍峨如万里长城也终将因天命的转移而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功能。这里既描绘了历史的宏大变迁,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宿命感的感慨。
次联“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中,“人心不死”表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情感是不会消逝的,“千秋直道任公评”则意味着历史的评价是公正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任由后人公正地评述。这是对历史公正性的肯定,也是对袁崇焕争议性历史地位的一种期待,希望后世能公正评价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