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胁迫下犯罪与紧急避险:一个法学理论的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胁迫下犯罪与紧急避险:一个法学理论的困境

引用
10
来源
1.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662/110019.htm
2.
https://news.dayoo.com/society/202403/01/140000_54638186.htm
3.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415934516.html
4.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shipin/cns/2025/01-09/news1010214.shtml
5.
https://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95365&itemId=4199&generaltype=0
6.
https://m.055110.com/xs/5/6884.html
7.
https://www.055110.com/xs/2/7156.html
8.
https://zt.nantong.gov.cn/zt2024/djgf/content/027e2f7d-caf5-4570-8a05-be5d7fb48ecf.html
9.
https://www.waou.com.mo/2024/10/10/%E4%B8%AD%E5%9C%8B%E5%85%A7%E5%9C%B0%E8%88%87%E6%BE%B3%E9%96%80%E7%8A%AF%E7%BD%AA%E6%A7%8B%E6%88%90%E8%A6%81%E7%B4%A0%E7%90%86%E8%AB%96%E6%AF%94%E8%BC%83%E7%A0%94%E7%A9%B6/
1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1436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一命题在刑法学界广为流传,但当面对胁迫下的犯罪行为时,这一原则是否还能适用?在紧急避险的框架下,行为人是否能因受到胁迫而免除刑事责任?本文将从紧急避险的理论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胁迫下犯罪的责任归属问题。

01

紧急避险与胁迫下犯罪的关系

在刑法中,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是两种重要的免责事由。德国学者贝尔纳指出,紧急避险是正(权利)与正(权利)的对立,而正当防卫则是正(法)与不正(不法)的对立。因此,在紧急避险时,只能牺牲较小的权利保护更大的权利。这一原则在德国刑法理论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即防卫人没有退避义务,只要有必要进行正当防卫,即使所保护的法益相当轻微,也可以造成不法侵害者的重伤与死亡。

然而,当行为人面临胁迫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胁迫通常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使行为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是否还能通过紧急避险来免除刑事责任?

02

案例分析:胁迫下的犯罪行为

2020年6月,被告人李某通过网络胁迫未成年人柳某某进行裸聊,并以此威胁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法院最终以强制猥亵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这一案例清晰地展示了胁迫在犯罪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司法机关对胁迫下犯罪行为的处理态度。

在另一起案件中,周某利用职场优势地位,通过威胁散布谣言、毁谤名誉等方式,对求职者洪某实施强制猥亵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指出,这种利用职场地位优势进行的言语威胁,足以对妇女形成心理强制作用,应当认定为强制猥亵罪中的“胁迫”。

03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应用

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解决胁迫下犯罪的责任归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法律不强人所难,如果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无罪。

在刑法中,期待可能性被视为一种主观阻却事由。如果行为人因受到极端威胁而完全无法自主行动,其行为可能被视为不可抗力,不构成犯罪。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可以主张紧急避险,从而免除刑事责任。

然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不能太广,否则可能导致司法无序。在判断有无期待可能性时,需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谨慎从事。例如,在处理被胁迫从事电信诈骗的案件时,如果行为人是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不得已实施犯罪行为,且符合紧急避险的情节,可以考虑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即使是在胁迫下实施的,也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4

结论

在胁迫下犯罪是否能通过紧急避险来免责的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评估胁迫的程度以及行为人在犯罪中的主观意愿和作用。如果行为人因受到极端威胁而完全无法自主行动,其行为可能被视为不可抗力,不构成犯罪。然而,如果行为人在胁迫下仍有一定的选择空间,或者其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那么即使是在胁迫下实施的犯罪,也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期待可能性理论为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需要严格限定,以防止滥用。只有在确实存在无法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免除其刑事责任。这既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