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职场人钱包鼓起来了吗?
个税改革:职场人钱包鼓起来了吗?
202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再次迈出重要步伐。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已超过七成。这一变化背后,是近年来持续深化的个税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
低收入者:基本免征,税负大幅减轻
2018年,中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七次修订,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这一标准在国际上已处于较高水平,能够大体覆盖当前的人均基本消费支出。同时,设立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继续教育、大病医疗6项专项附加扣除,2022年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又提高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3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分别由原来每孩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原来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
这些措施使得低收入群体基本无需缴税或只需缴纳少量税收。以一个年收入10万元的工薪阶层为例,扣除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1.5万元的“三险一金”以及可能的专项附加扣除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可能已经接近零。
中等收入者:减税明显,可支配收入增加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个税改革带来的减税效果更为直观。以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典型中产家庭为例:
- 若有一个小孩,与配偶分摊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可扣除1000元/月
- 若有一兄弟姐妹并与其分摊享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可再扣除1500元/月
- 两者合计将扣除2500元/月,也就是3万元/年
- 加上6万元/年的基本减除费用,再扣除“三险一金”等,个人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0万元的,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数据显示,2023年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后,全国约6700万人享受到了该项政策红利,减税规模超过700亿元,人均减税超1000元。其中,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减税分别约360亿元、290亿元和50亿元。
高收入者:税负相对较高,但更趋公平
虽然个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但对于高收入者来说,税负相对较高。数据显示,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但这部分人申报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五成以上;申报收入位居全国前10%的个人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九成以上。
这一结果符合税法基本原则中“税收负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的公平原则,也与世界上主要国家收入居前人群缴纳个税比例均占大头相一致。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调高”作用较为明显,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个税改革持续深化,民生红利持续释放
从2018年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新税制以来,个人所得税有效发挥了“调高惠低”的作用。通过提高起征点、优化税率结构、增加专项扣除等措施,个税改革不仅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也进一步优化了收入分配格局。
然而,个税改革仍在路上。在当前“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持续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个人所得税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更加完善,改革发展成果有望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中低收入群体,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