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母题” 与 “模型”:是提分神器还是思维陷阱?一文揭秘用法!
数学 “母题” 与 “模型”:是提分神器还是思维陷阱?一文揭秘用法!
“母题” 与 “模型”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新概念”,它们被认为是具备速效、神效的学习利器。
什么是母题?
母题是对各考点、知识点提炼出来的经典基础题型
对于母题的效果,不同的老师和专家看法又不一样,大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学习母题、模型高效省力,对考试尤其是考前提分有帮助。
- 学习母题、模型虽短期利于考试,但破坏数学思维,长期学数学弊大于利。
母题和模型在高中以下的考试中确实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何能不固化思维,让它能持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有用,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仔细探讨一下。
母题和模型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简单的数数问题,图中有多少只蚂蚁?
10秒钟内可能你未必能说出来,就算说出来也不一定准确。
那再看下面这张图,一共有多少只蚂蚁,你可能3秒钟就可以回答出来,而且准确率一定很高。
其实,两张图的蚂蚁数量是一致的,为什么清点第二张图会又快又好呢?
根本原因就是第二张图对材料进行了分组,形成了组块。5个蚂蚁为1组,一共6组,口算轻易就能得出结果。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组块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这一原理在数学中同样适用,母题与模型就如同这些经过精心组织的组块。母题,作为某一类数学问题的典型代表,蕴含着该类问题的核心解法与关键思路,当我们面对复杂的数学题目时,若能识别出其中所包含的母题,就如同看到了经过组块的信息,能够迅速调用已有的解题经验和方法,快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数学母题与模型是什么?怎么用才有效?
在下棋的学习里会有定式,在武术的学习里会有招数,数学上的所谓“母题”、“模型”,就相当于棋类里的定式,武术里的基本招数。
它们是解决数学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数学题目中的“组块”而已。市面上宣传的母题,就是经典题型,其他题目都是由这道题经过变化、组合衍生出来的。
但是,掌握了棋类定式,学会了武术基本招式,就能成为强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多数情况下,真正厉害的人,是在面对对手时,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定式与招式。
数学学习亦是如此,仅仅学了母题,就能精通数学吗?显然并非如此!
真正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当面对一道数学题时,你是否能够敏锐地识别出题目中所蕴含的母题与模型,进而运用与之对应的基本方法来解题。
正因如此,倘若母题以其原本的模样呈现,我们自然能够应对。但一旦母题经过变形,融入复杂的题目之中,甚至几种母题与模型相互交织,我们往往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单纯地刷母题所能解决的问题仅限于:
- 较为简单的母题原型,或者只是稍有变形的题目,刷母题能够迅速给出答案。
- 在遇到复杂题目时,脑海中还能凭借刷母题留存的印象,想出几种可供尝试的解题思路,不至于毫无头绪,干着急。
怎样才是更好的母题学习方法呢?
学习母题之后,应在大量其他题目的练习中,着重锻炼自己对母题的识别能力。
这就如同高手所具备的 “组块能力”,这种组块思维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思考方式。单纯地记忆母题与模型,只能解决特定阶段的短期问题。
与其耗费精力去记忆大量的母题模型,倒不如回归数学的本质去思考题目。以几何为例,几乎所有的模型都源于三角形边与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数学学习中,运用画图辅助理解,或者从简单情形逐步推理等方式,同样能够解决诸多难题。相比于死记硬背,运用最本质的思考方式,往往能更有效地攻克难题。
简单来说,不管是刷母题还是模型,想学好数学,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能力,也就是能不能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能不能举一反三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思维不仅仅是对公式和定理的机械运用,更是一种从多角度洞察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在学习母题时,若能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导向,不再局限于母题的表面解法,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逻辑关系,尝试对母题进行拓展、变形,思考不同条件下的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所收获的,将远远超出一道题目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