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一座活着的中国都市里坊制度博物馆
福州三坊七巷:一座活着的中国都市里坊制度博物馆
福州的三坊七巷,这片占地40多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它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有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这里不仅保留着完整的古代城市里坊格局,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
一座故居,两位名人
在三坊七巷的杨桥巷与南后街交会处,有一座承载着重要历史的故居。这里曾是林觉民的祖上大宅,后来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宅院,见证了两位历史名人的成长。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全国大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后东渡日本求学。1911年接同盟会总部命令,回福建组织“选锋队”,召集革命志士。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弹被捕,数日后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黄花岗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著名的《与妻书》和《父书》。这封《与妻书》,感动千万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诗人、翻译家、作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文坛祖母”。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她的文章温暖了一代人。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其一生文学现代化实践的影响超越国界,作品更是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广大读者赞赏。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老师为这处故居写道:“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
保护与开发:让古厝焕发新生机
上世纪末,三坊七巷面临着年久失修、人口拥挤、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片历史文化街区一度岌岌可危。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颁布了《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保驾护航。
在修复过程中,三坊七巷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保护街区格局与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修复团队通过清理后期违建,结合历史资料、老住户的讲述以及老照片,不断揣摩考证,还原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原本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不仅注重建筑本身,更重视其功能业态的活化利用。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国潮快闪店等新业态,让古厝焕发新生机。如今的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传统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
文化价值:一座活着的中国都市里坊制度博物馆
三坊七巷不仅是福州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这里融合了建筑、园林、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都市里坊制度的演变历程。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繁华街道,感受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三坊七巷,不仅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平台。它承载着福州人的集体记忆,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非遗,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福州小吃,还可以参与各种闽都特色民俗活动。
三坊七巷,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古建筑群,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福州的骄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福州,一定不要错过这片充满故事的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