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来袭,科学存蛋护全家
沙门氏菌来袭,科学存蛋护全家
近期,多地报告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家庭食品安全再次引发关注。正确存放鸡蛋不仅能延长保鲜时间,更能有效防止沙门氏菌污染。研究表明,每100个鸡蛋中可能有10个携带沙门氏菌,感染风险不容忽视。专家建议,存放鸡蛋时应大头朝上,避免与其他食物接触,最好使用独立容器。此外,食用前务必充分烹饪,确保蛋黄和蛋白完全凝固,以降低感染风险。科学存蛋,守护全家健康。
什么是沙门氏菌?
1885年霍乱流行时,美国病理学家沙门(DanielElmerSalmon)等研究人员分离出这种细菌,并把它命名为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e)。沙门氏菌是肠道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目前已发现2500多种血清型,约1400多种能够感染人类。其中,引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是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
虽然,沙门氏菌不耐热也不耐高盐,看上去很好“欺负”,但它是由食物引起的肠胃炎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可导致多种感染。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5年的统计,我国每年有九百多万人因沙门氏菌患病,约800人死亡。
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体内,特别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即肠道中的沙门氏菌从粪便中排出,然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和食物,又被人或其他动物再次摄入,病原体又经粪便再次被排出,如此连续循环传播。
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有:肉和肉制品、蛋和蛋制品和奶及奶制品。除此之外,水果、蔬菜、花生酱、燕麦、零食等常见食物都有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
被沙门氏菌“入侵”后,会怎么样?
在沙门氏菌面前,身体好、抵抗力强等基本上是浮云,任何人都可能被它击倒,包括身体很棒的青壮年。人类一旦受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导致呕吐、腹泻、腹痛及发烧,感染潜伏期由6至72小时不等,通常在受感染后约12至36小时出现征状,部分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脱水及败血症,甚至死亡。
鸡蛋与沙门氏菌的关系
在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生的或未熟的鸡蛋是主要的沙门氏菌感染源之一。感染沙门氏菌可能会出现急性发热、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寒战、呕吐、大便带血等症状。有时会持续几天到一周,腹泻最多会持续10天。
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对普通非即食鸡蛋没有做微生物指标的要求,仅对可生食鸡蛋的沙门氏菌有限量要求。所以普通的生鸡蛋,不能生吃,溏心蛋等半熟的鸡蛋也不建议吃。如果是吃煮熟的鸡蛋,那么大可不必担心细菌问题;反而,生产可生食鸡蛋的过程中则要重点提防沙门氏菌的污染。
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污染?
正确处理食物。处理生肉及其制品后将手和厨具清洗干净;砧板、刀具等厨房用具注意生熟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彻底煮熟所有动物源性食物,特别是肉类、家禽、蛋及其制品。在烹调大块肉类食品时,要确保肉块已经彻底煮熟;蛋类要彻底煮熟至蛋黄鸡蛋白都变得硬实。
最好不要保留剩饭剩菜,如必须保留,应把剩饭剩菜放入冰箱中,注意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鸡蛋应与其他食物分开放置,防止其表面携带的病原体污染其他食品。鼓励设置专用的鸡蛋清洗工具和存放容器。
从业人员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接触过生肉、生鸡蛋后要勤洗手,注意手卫生!避免手部带菌污染其他食品或工具。
当把鸡蛋放入冰箱时,建议与其他食物分开存放,特别是要远离那些直接入口的食品,这样可以避免鸡蛋可能携带的细菌污染其他食物。
同时,推荐将鸡蛋的大头朝上放置。因为鸡蛋为未孵化小鸡呼吸而准备的气室在大头一端,而且正因如此,大头的气孔数量也较多,所以大头朝上可以充分利用气室的隔离特性,对于防范微生物污染更加有效,另外这种放置方式不会牵扯到蛋黄移动,从而减少蛋黄粘连到蛋壳上的情况。
沙门氏菌对高温敏感,但在低温环境下却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甚至在冰箱中能够存活3~4个月之久。因此,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无论是煮、炒还是其他烹饪方式,都应确保鸡蛋达到足够高的温度以杀灭沙门氏菌。在100℃的环境下,沙门氏菌会立即死亡;而在70℃下煮5分钟、65℃下煮15—20分钟或60℃下煮1小时,也都可以有效杀灭这种细菌。
通过以上方法,你可以更好地保存鸡蛋并判断其新鲜程度,确保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