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方式大变天
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方式大变天
2024年7月,湖南省公安厅发布了一项引人关注的政策:允许户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后回迁。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城乡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村转居”进程的加快,曾经的农民变成了社区新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休闲方式的转变。
从田间到广场:休闲场所的变迁
在传统农村,人们的休闲活动往往局限于家庭和村落内部。农闲时,村民们可能会聚在大树下聊天,或者在自家院子里打牌、下棋。然而,随着“村转居”政策的实施,这种传统的休闲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走进现在的村转居社区,你会发现广场舞取代了树下闲聊,成为新的休闲主流。傍晚时分,社区广场上灯火通明,音乐声此起彼伏,中老年人伴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社区活动中心里,各种兴趣小组热闹非凡:有的在练习书法,有的在排练戏曲,还有的在进行体育锻炼。
这种变化背后,是政府对社区建设的大力投入。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有2125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98%。这些服务圈内,文体活动场所是标配,为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
从个体到集体:休闲方式的转变
在过去的农村,人们的休闲活动往往是个体化的。农忙之余,人们可能会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自从搬进社区,我的生活丰富多了。”65岁的张大妈是村转居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她告诉我们,现在她每天都会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从早上的太极拳到下午的合唱团,再到晚上的广场舞,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以前在村里,哪有这么多活动?最多就是串串门,聊聊天。”
这种从个体化到集体化的转变,不仅丰富了新居民的业余生活,也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在共同的活动中,人们更容易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形成一种新的社区归属感。
从单一到多元:休闲内容的升级
在传统农村,人们的休闲活动往往比较单一。除了农活,可能就是看看电视,或者玩玩牌。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以前在村里,晚上就是看看电视,早早睡觉。现在可不一样了,社区里活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58岁的李大叔兴奋地说道。他现在是社区老年大学的忠实学员,每周都会参加书法、绘画和音乐课程。除此之外,他还加入了社区的门球队,定期参加比赛。
这种变化,反映了新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而社区提供的多元化休闲选择,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政策支持:休闲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为了促进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2023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到2025年,每个区至少建设1所老年大学。此外,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新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休闲选择。
未来展望:城乡休闲方式的融合
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村转居新居民的休闲方式将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城市里的优质文化资源将更多地向农村延伸,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农村的特色文化活动,如庙会、戏曲等,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村转居”不仅仅是一个户籍的转变,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新居民的休闲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田间到广场,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到多元,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