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王,你家糖瓜够不够甜?
小年祭灶王,你家糖瓜够不够甜?
小年即将到来,北方地区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灶王是小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据说灶王爷会在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情况。为了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甜甜的糖瓜供奉。糖瓜不仅象征甜蜜的生活,还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今年的小年,你家的糖瓜准备好了吗?快来分享你们家独特的祭灶王习俗吧!
糖瓜:从“胶牙饧”到甜蜜的符号
糖瓜,这种用麦芽和大米、黄米等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是中国北方春节期间的特色食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荆楚岁时记》,当时被称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也提到“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明朝和清朝的文献中也都有糖瓜或类似食品的记载。
糖瓜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最早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相关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明朝刘伺《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二十四日以糖剂、饼、泰、枣、栗、胡桃、沙豆祀灶君。以槽草林灶君马,谓翌日灶君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日:好多说,不好少说。”民俗以糖剂祭灶君。据康熙《天津卫志》中记载:“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设糖果而饯之。”这是记载天津祭灶传统的史料。乾隆《天津县志》记载:“二十四日,备糕、饴祀灶。”表明康熙年间天津地区已开始使用类似糖瓜的“饴”来祭灶。清朝乾隆年潘荣陛所作《帝京岁时纪时·市卖》中 “廿日外则卖糖瓜 、糖饼、江米竹节糕 、关东搪 、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铜神马之具也。”已出现关于糖瓜叫法的明确记载。清代张焘在光绪年间其所撰《津门杂记》中记载:“津俗到腊月二十三日晚间,每家送灶神升天,备粘糕饴糖,名曰糖瓜,供之。祝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使用糖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传统流传至今。
祭灶王:传统习俗的现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祭灶王的习俗仍在许多地方延续,但形式和内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传统的祭灶仪式仍然保留着。人们会在灶王爷像前焚香燃烛,摆上糖瓜、烧饼、酒水等祭拜用品,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灶王爷的庇佑。但在城市里,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人已经不再进行完整的祭灶仪式。然而,糖瓜作为一种传统食品,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零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祭灶王的习俗虽然简化,但其文化内涵仍在延续。糖瓜从单纯的祭品变成了家庭团聚时的美味零食,而“上天言好事”的美好寓意则转化为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这种转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创新与传承:传统习俗的新表达
在河南沁阳的东沁阳村,每到小年,当地村民都会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甜口的祭灶火烧,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村民张大凤有着传统的祭灶火烧制作手艺,每年快到小年的时候,她都要叫上村里的几位姐妹,到家里一起制作祭灶火烧。祭灶火烧用的面是面粉和山药,馅料主要是红豆、红糖,大都是东沁阳村村民自己种植收获的,而且种植时采用的是循环利用厨余垃圾发酵的肥料,绿色又健康。包好馅、拍成大小相同的扁平状,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烙制环节了。套上炉围,盖上铁鏊,烙制过程因为看不到火炉内部的变化,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热乎乎的祭灶火烧口感外皮焦脆,内里软糯、香甜味美。在东沁阳村,小年的祭灶火烧只做5天,今年一共做了2000多个,人们不仅自己吃,也预订了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共享家乡的甜蜜年味儿。
在新疆巴州的和静县,当地巴音布鲁克镇的蒙古族牧民正在酿制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奶酒,还要炸制五畜饼。先将发酵好的酸奶倒入锅中烧开,搅拌均匀,再一层层码上几口锅。需要注意的是,锅与锅之间的缝隙要用布缠紧密封,以免影响奶酒的品质。酿制传统奶酒,采用的是蒸馏法。最下层的锅中烧开的酸奶,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中间的小锅,就是风味独特的奶酒。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喝起来口感圆润、酸甜、奶味芬芳。在巴音布鲁克,过春节还要炸五畜饼,将发酵的面做成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的样子,炸制成金黄色,称为“五畜”,这也是当地牧民沿袭下来的过年习俗,庆祝丰收,期盼来年五畜兴旺。
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的《龙腾虎跃·中国年味》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朱广权、孟盛楠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组成“年味探访团”,走进成都,体验了吃灶糖、赶春集、买新衣等年俗活动,带领大家一起感受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并且通过古籍、古画、陶俑等数十件文物,溯源中国传统年俗,让观众透过历史的脉络,了解年俗文化。
这些创新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活力。它们既保留了传统习俗的核心内涵,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语: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小年的祭灶王习俗,从古代的严肃祭祀,到现代的温馨庆祝,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糖瓜从最初的祭品,变成今天的特色零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并没有被遗忘,而是以更加多元、更加生动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日子里,传统文化能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