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花提前绽放,气温偏暖惹的祸?
北京春花提前绽放,气温偏暖惹的祸?
近日,“北京春花冬开”话题引发热议。国家植物园内,本应在元旦前后盛开的蜡梅“九英梅”竟提前一个月绽放,山桃、迎春等春花也纷纷在温暖的冬日里盛开。专家指出,气温持续偏暖是主要原因,植物感受到温暖的信号后误以为春天已至,从而提前开花。这种现象不仅在北京出现,华北多地也有类似情况。尽管提前开放的花苞不会在来年春天再次开放,但大部分花朵仍会按原计划绽放,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这一现象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春花提前绽放,气温偏暖惹的祸
2024年12月初以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春花提前绽放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国家植物园,原本应在元旦前后盛开的蜡梅品种“九英梅”提前一个月绽放,山桃、迎春等春花也纷纷在温暖的冬日里盛开。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据网友和媒体报道,北京丰台花园的腊梅在2024年12月10日就已开花,巴沟山水园的山桃花也在大雪节气(12月6日)绽放。更有甚者,中央气象台门前的迎春花在1月10日就已开放,虽然相比去年12月的提前开放稍有延迟,但仍比正常花期(2月至4月)提前了三周之多。
气温持续偏暖是主因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们普遍认为气温持续偏暖是主要原因。天津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根表示,花开主要受有效积温、日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等气象因素影响,其中花的有效积温对花开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入冬以来(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5日),全国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偏高0.3℃,其中东北大部、华北东部、西南等地偏高1℃以上。这种持续偏暖的天气状况,使得植物误以为春天已至,从而提前进入开花期。
国家植物园(北园)科普馆副馆长陈红岩解释说:“温度的升高对植物整个生长周期有很大影响,对于植物来说它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春天来了,我可以开花了’,这是一个温度的疏导信号。植物它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候变化,它的花期也就大大提前了。”
对植物生长影响有限
那么,这种提前开花的现象是否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呢?专家表示,提前开放的花苞同一位置不会在来年春天继续开放,但因其只占小部分,大部分的花朵仍会按原计划绽放,并不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1.45±0.12℃,创下174年观测记录以来的新高。这一温度打破了之前最暖年份的记录,即比1850-1900年平均水平高1.29±0.12℃的2016年和高1.27±0.13℃的2020年。
不仅如此,2023年还见证了多个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纪录。观测到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全球平均海面温度从4月份开始创下历史新高,北大西洋、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太平洋以及南大洋的大片海域都记录到了异常的温热,并出现了大范围的海洋热浪。
冰冻圈的变化同样令人担忧。2023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卫星时代(1979年以来)的绝对最低纪录。北极海冰范围仍远低于正常水平,年度最大和最小海冰范围分别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五低和第六低。格陵兰冰盖在2022-2023水文年继续减少,2022-2023年是格陵兰高峰站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个夏天,比之前的记录高出1.0℃。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影响。这些事件包括重大洪水、热带气旋、极端高温和干旱以及相关的野火。例如,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带来的极端降雨引发了洪水,影响了希腊、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利比亚等国,9月份在利比亚造成的生命损失尤为严重。加拿大的野火季节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全年全国过火总面积达1490万公顷,是长期平均水平的七倍多。
这一系列数据和现象都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北京春花提前绽放,或许只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一个小小的缩影。它在提醒我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