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73879433.html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基础,其异常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本文系统介绍了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的基本特性、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机制、工作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并探讨了相关研究方法和药物治疗的影响机制。



心肌电生理概述

心肌细胞为横纹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等特点。心肌细胞不受意识支配,属于不随意肌,其活动受自主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心肌细胞具有较长的不应期,以保证心脏泵血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心肌电生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心脏电活动的规律和机制,为临床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有助于研发新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

心脏传导系统及其电生理机制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和房室束等结构。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下方,是正常心率的起搏点,能够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并传导至整个心脏。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右侧心内膜下方,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唯一电传导通路,具有延迟传导的作用,保证心房与心室的顺序收缩。

心脏传导系统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其中窦房结自律性最高,主导整个心脏的节律。心脏传导系统细胞能够快速、准确地传导兴奋,保证心脏各部分协调一致地收缩。心脏传导系统细胞对刺激敏感,能够在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并传导至整个心脏。

工作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及机制

工作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接受心脏传导系统的电冲动后产生兴奋和收缩偶联,完成心脏的泵血功能。其中,心室肌细胞是心脏泵血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心房肌细胞则辅助心室肌完成泵血过程。

工作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当心脏传导系统产生电冲动时,该冲动会迅速传导至工作肌细胞,导致工作肌细胞膜电位发生快速变化,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电冲动通过横桥结构将兴奋从细胞膜传递至肌原纤维,兴奋导致肌质网释放大量钙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引发肌肉收缩。ATP水解提供能量,支持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完成肌肉收缩过程。

工作肌细胞与心脏传导系统密切协作,确保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工作肌细胞是心脏收缩的主要动力来源,通过有序收缩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工作肌细胞在舒张期恢复原始长度和形状,为下一次收缩做好准备。

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与疾病关系

心肌细胞兴奋性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兴奋性过高可引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兴奋性过低则可导致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心脏传导系统自律性增高,可导致异位节律点的形成,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自律性增高可导致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等。

心肌细胞节律性异常可表现为心肌细胞不应期异常,如不应期缩短、延长或不一致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减慢、动作电位时程延长等电生理特性改变,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还可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引发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ATP生成减少,导致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性降低,易于发生心律失常。

心肌肥厚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肥厚心肌局部缺血、纤维化及电生理异常等因素有关。心肌肥厚时,心肌细胞发生肥大、增生等改变,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易于发生心律失常。心肌肥厚还可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如窦房结功能减退、房室交界区传导障碍等,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膜片钳技术通过微电极与细胞膜片紧密接触,形成高阻封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从而研究细胞膜的电生理特性。膜片钳技术可用于研究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特性,如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等,以及药物对这些通道的作用机制。膜片钳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能够直接记录离子通道电流。但操作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高,且只能研究单个或少量细胞。

光学标测技术利用荧光染料或基因编码的荧光蛋白标记心肌细胞,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荧光信号变化,从而反映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光学标测技术可用于研究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心律失常机制以及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等。光学标测技术具有非接触性、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能够同时研究大量心肌细胞。但对实验设备要求高,且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可能对细胞功能产生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基因敲入、RNA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研究心肌细胞电生理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功能,如离子通道蛋白、信号转导分子等,以及这些分子在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的调控机制,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但实验操作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高,且可能存在伦理和安全性问题。

药物治疗对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影响及机制

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降低心脏传导细胞(如窦房结、房室结和蒲氏纤维)的兴奋性,减慢电冲动的传导速度,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减少异常电活动的发生。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断特定的离子通道(如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等),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部分正性肌力药物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与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正性肌力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较小,因此较少引起心律失常等副作用。部分正性肌力药物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降低心肌收缩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