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从红色故土到经济新秀的蝶变之路
海丰县:从红色故土到经济新秀的蝶变之路
海丰县,这座被誉为“东方红城”的革命老区,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海丰县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更在新时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
经济发展:从红色故土到经济新秀
2024年前三季度,海丰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2.1亿元,同比增长2.9%。这一数字背后,是海丰县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5.8%,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更令人欣喜的是,海丰县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76元,同比增长6.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7元,分别增长5.3%和7.5%。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海丰县经济发展的普惠性。
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走进今天的海丰县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海丰县正在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丰县积极推进排水防涝(海绵城市)二期工程建设。该项目以海丽大道与中山南路交叉口为起点,228国道交叉路为终点,全长2.7公里,将新建市政污水转输主干管,同步收集沿线污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补齐城市短板,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2024年,海丰县将提高困难群体补助水平列入十大民生实事,投入2.4亿元,用于提高全县25887名低保群众城乡低保标准、低保补差水平;提高全县2365名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全县366名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全县5610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603名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额资助约3.1万名本县户籍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返贫致贫人口、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对象、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具体来看,自2024年1月1日起,全县城镇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995元,补差水平提高至每人每月765元;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806元,补差水平提高至每人每月528元;城镇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592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90元。
公平镇长安社区居民邹小冬一家的变化,正是海丰县民生改善的生动写照。邹小冬一级肢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家中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一家四口全靠丈夫雷泽林一个人支撑。在申请低保后,这个艰难的家庭获得特困补助,有了新的希望。“非常感谢政府,现在每个月都有救助金,给我们家带来很大的帮助。”雷泽林说。
展望未来:打造更高水平的“百强县”
从红色故土到经济新秀,海丰县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革命老区的崭新面貌。当前,海丰县正按照省委“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 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落地见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丰县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百强县”,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