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智能温室大棚:现代农业的绿色先锋
山东寿光智能温室大棚:现代农业的绿色先锋
山东寿光,这个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地方,正在用智能温室大棚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目前,寿光拥有蔬菜大棚15.7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高达450万吨。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智能温室大棚带来的农业革命。
技术创新:智能温室大棚的“大脑”
走进寿光的智能温室大棚,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绿色工厂”。这里不仅有智能水肥一体机、放风机等智能化设备,还应用了区块链、5G、AI等前沿技术。
在潍坊寿光营里镇的蔬菜大棚里,中国电信山东潍坊分公司打造了“区块链+蔬菜”平台。通过电脑、手机应用载体提供面向监管、企业、消费者的全流程溯源服务。2023年7月,该平台进一步升级,打通了中国电信翼支付销售平台,实现了数据上链,打造潍坊农产品区域品牌。
山东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83个蔬菜大棚内,布设了土壤、温湿度、光照等三大类传感器。利用中国电信5G传输优势,每天将大量数据实时传输到平台上。通过5G边缘终端采集,利用数字孪生、AI智能分析建立蔬菜的生长模型,形成新的种植标准。
经济效益: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智能温室大棚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菜农殷金华种着3个大棚,一年下来毛收入六七十万元,净收入可达20万元。他的温室大棚里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机、放风机、喷淋系统等设备,实现了精准管理。
据统计,2023年寿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6:1,远优于全国的2.39:1。智能温室大棚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社会影响:从“寿光模式”到“中国标准”
“寿光模式”正在从山东走向全国,甚至迈向世界。目前,寿光有8000多名骨干技术员在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指导蔬菜生产,全国已有“寿光标准”示范基地65家。获得粤港澳基地认证基地69家,通过中国和全球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双认证合作社5家。
在国际市场上,寿光蔬菜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寿光企业还在29个国家建设了262个种植园区,让“寿光模式”在沙漠戈壁、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
未来展望: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为了保障智能温室大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对智能温室大棚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智能温室大棚建设,并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温室大棚将迎来新科技加速应用的黄金时期。这些新科技的应用将极大提升智能温室大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智能温室大棚,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重塑农业的未来。伴随科技不断进步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智能温室大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