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赋能,伊犁河谷打造玉米制种“黄金谷”
技术创新赋能,伊犁河谷打造玉米制种“黄金谷”
伊犁河谷,这片被誉为“西部粮仓”的土地,正在用技术创新重塑着中国玉米制种产业的版图。在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中,就有20粒来自这里。2024年,伊犁河谷的玉米制种产量超过40万吨,产值突破35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
智慧农业:让每一粒种子都“聪明”起来
在伊宁县温亚尔镇下温亚尔村,种植大户贾瑞杰的6400亩制种玉米地里,一场“智慧革命”正在悄然进行。他投入300万元引进的智慧农业系统,让传统的农业生产焕然一新。
“从播种开始,我们就对土地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卫星遥感全程监测作物生长情况。”贾瑞杰介绍道,“系统会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水肥一体化设备,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得到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玉米抽雄期,无人机监控系统会精准识别抽雄质量,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品质。这种全程可追溯的管理模式,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让每亩地的利润增加了500元。
科学育种: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巩留县的山东登海种业伊犁分公司,一条现代化的种子加工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一粒粒金黄色的玉米种子经过精选、包衣等工序,被包装成袋,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看中的是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经理徐福生说道。如今,科学育种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经验种植,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技术,育种周期大大缩短,种子的抗逆性和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标准农田: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在新源县别斯托别乡,一场“农田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小田变大田”“旱田改滴灌”等措施,这里的农田正在向“优质、集中、连片”的方向转变。
“我们按照土地怎么用、人往哪里去、产业怎么建的发展思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强化水资源科学利用。”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张昊介绍道。目前,伊犁州直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603.69万亩,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驱动:打造“黄金谷”的关键力量
技术创新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2024年,伊犁河谷的制种玉米亩均产量达到580公斤,比往年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制种产业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150余万人次,增加务工收入3.9亿元以上。
“伊犁州的种业发展速度飞快,前景十分广阔。”中种集团新疆种业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张海君表示,“企业有信心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未来,伊犁河谷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打造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通过引进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种业向高效、高产的方向迈进,让“黄金谷”的光芒照耀得更远、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