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宫的小年秘密:从祭灶到春帖子
清朝皇宫的小年秘密:从祭灶到春帖子
你知道吗?清朝皇宫的小年有着独特的秘密。由于节省开支,皇宫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并为腊月二十三,这一做法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形成了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三的习俗。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还反映了历史变迁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清朝皇宫小年的独特魅力吧!
皇宫里的祭灶仪式
在清朝皇宫里,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灶。据民俗学者王来华介绍,灶王爷在历史上有多个名号,除一般通称灶神外,民间还习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司命等。其中,灶王爷的称呼最是家喻户晓。
祭灶时,皇宫里会恭敬地张贴灶神的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供品中必有麦芽糖,此糖又甜又黏,可以被制成多种样式,若是把它制成扁圆或圆形的,就叫“糖瓜”。用麦芽糖招待灶王爷,意在请他多说“甜言蜜语”。
清宫特色年俗文物
为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家国同春——沈阳故宫节庆文化特展”,共展出近70件(套)院藏文物珍品,带观众领略清代宫廷年俗。
展览中,“清娃娃门神”“清乾隆款粉彩双凤耳百鹿尊”“清粉彩大吉葫芦壁瓶”等文物呈现出春节期间宫中祈福纳祥的美好画面。春帖子是宫中词臣于立春之日向皇帝进呈的诗作,多为五言、七言绝句。清代除词臣外,皇帝本人也撰春帖子,乾隆皇帝所作帖子词数量尤其可观。
皇家的“年夜饭”餐具
你会在新年时吃甚么贺年食品?清宫会吃饺子贺岁,取其“岁更交子”之意。这里的“交”,有从旧的一年交替到新年的子时的意思。又因为饺子形状貌似元宝,所以象征财富,寓意富贵。宫人会使用飞龙纹宴盒,在宴桌上盛放皇帝的饺子。
宴盒既是用来承载贺年食品,自然会刻有具吉祥意义的花纹。仔细数数宴盒上有多少飞龙——盒盖中央有一条,盒壁上下则有八条,共九条。每两龙之间有翻卷的浪花,各托起“乾坤如意,福禄长春”八字。是否觉得飞龙的造型栩栩如生,甚具立体感?这是因为工匠运用了雕漆工艺制作。
雕漆是工匠以木制成物件后,再层层髹上漆树的汁液作为基底,趁漆层没有干透、还像皮革一样的软度时,在上面雕刻打磨而成。制成像此宴盒这么厚的漆层往往需时最少数月。由此可见,制作漆器十分复杂和耗时,是非常奢华的奢侈品。
清朝皇宫小年的文化意义
清朝皇宫的小年习俗,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奢华,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从祭灶仪式到各种年俗文物,从皇家宴盒到春帖子,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小年”这个词时,不妨想想清朝皇宫里那些独特的小年习俗,感受一下皇家过年的别样氛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