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华科大刘刚教授团队Cell子刊发文: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带来额外减重效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华科大刘刚教授团队Cell子刊发文: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带来额外减重效果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9
来源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e225848835dd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19582
3.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9b2c8492e8c0
4.
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7/15f535310b6b44e582e8449ef0e5328b.shtml
5.
https://www2.scut.edu.cn/_redirect?siteId=100&columnId=18717&articleId=287217
6.
https://fdfszslib.yuntsg.com/official/detailsPage.html?type=4&id=17431
7.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1ba84900e72.html
8.
https://www.chinagut.cn/zhiku/person/10773dc5552546b4bc540ee1179fc8a3
9.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ec850184c1.html

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超重或肥胖人口已高达6.1亿。在众多减重方法中,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备受关注。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刚教授团队在Cell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这两种饮食方式在减重方面的独特优势。

0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当前,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因减重效果显著而广受欢迎。然而,既往研究存在诸多局限:如依从性低、长期效果不明确等。此外,关于这两种饮食方式是否在同等热量限制下仍能带来额外益处,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02

研究设计

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96名超重或肥胖成年人。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四组:

  • 对照组:仅进行25%的热量限制
  • 健康型低碳水饮食组:碳水化合物占比30%
  • 限时饮食组:每日进食窗口期10小时
  • 联合干预组:同时进行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
03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在同等热量限制条件下,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均能带来额外的减重效果。具体而言:

  • 减重效果:所有参与者平均减重3.53公斤(约5%)。其中,健康型低碳水饮食组和限时饮食组的减重效果优于单纯热量限制组。
  • 体成分变化:健康型低碳水饮食主要减少体脂(平均减脂3.37公斤),而限时饮食在减脂的同时也会导致更多肌肉减少(平均减少0.58公斤肌肉)。
  • 代谢指标:所有参与者的血压、总胆固醇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全天和白天平均血糖水平下降。
  • 肠道微生物变化:两种饮食方式都显著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组成。健康型低碳水饮食抑制了肠道菌群的氨基酸生物合成,而限时饮食则增加了合成短链脂肪酸的益生菌丰度。
04

长期影响

在干预结束后的28周随访期间,虽然所有组的体重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但健康型低碳水饮食组的减脂效果仍然持续存在。与基线相比,该组参与者的体脂含量仍降低了0.85公斤,且肠道微生物功能的变化也得以维持。

05

机制探讨

研究团队通过整合表型、粪便宏基因组及粪便代谢组数据,发现两种饮食方式都显著改变了粪便代谢物浓度。健康型低碳水饮食降低了支链氨基酸浓度,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浓度;而限时饮食则增加了吲哚乙酸和脱氧胆酸的浓度。

06

实际意义

这项研究为精准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不仅是有效的减重策略,还能改善代谢指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对于希望减重的个体而言,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至关重要:

  • 如果目标是减少体脂,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如果担心肌肉流失,应谨慎选择限时饮食;
  • 结合个人情况,可在专业指导下尝试两种方式的联合干预。
07

结语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健康型低碳水饮食和限时饮食的具体减重机制,还提出了精准体重管理的新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饮食干预都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营养均衡,实现健康减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