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分房睡,我该怎么办?”
“孩子害怕分房睡,我该怎么办?”
孩子害怕分房睡怎么办?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对此进行了解答。
近日,家长林女士苦恼地说:“儿子10岁了,依然很黏我,不肯分房睡,我该怎么办?因为这事,经常闹得一家人都睡不好。”
无独有偶,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也接诊过一名不愿和妈妈分床睡的高中女生玲玲(化名)。
一些孩子不愿与父母分房睡
林女士说,儿子经常困得眼皮“打架”了还不肯关灯睡觉,眼神还透着恐惧,“妈妈,我自己睡好害怕、好崩溃。一闭上眼睛,总是听到外面有一些恐怖的声音。”林女士苦口婆心向儿子解释了很多,答应给他留盏夜灯,才好不容易把他哄上床。半夜三更,儿子又哭着喊着跑去林女士的房间,不停说“妈妈,我好害怕”。“一家人都被他吵醒,丈夫只好抱着小女儿去另外的房间,把床腾出来给儿子睡。”林女士感到很无奈,儿子都上小学四年级了,还这么胆小。
18岁的玲玲也很依恋妈妈,每次和妈妈一起出门,都习惯紧紧牵着她的手。玲玲从出生到上学,几乎每天都要黏着妈妈一起睡。上高中后,玲玲需要住校,不能和妈妈一起睡,因此备受失眠困扰。
孩子的戒断反应需要父母理解
学会和父母分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父母分房睡,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标志。玲玲对妈妈形成长久性的依赖,导致她很难适应离开妈妈后的求学生活,容易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还怀疑同学排斥她。”黄英民提醒,很多家长意识到和孩子分床睡的必要性,但不能理解孩子当下的状况。
怕黑,是孩子不愿意自己睡的首要原因。黄英民表示,孩子会害怕,其实是因为心理学上的“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是指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行为及强烈的情感依恋。这种焦虑并不仅表现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体现在与父母分房睡时。
黄英民说,孩子怕黑、怕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本质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孩子面对未知的恐惧,父母陪在身边就是他们安全感的关键来源。一旦分房睡,没有父母这个客体,他们就会产生戒断反应,出现害怕、恐惧、缺乏安全感等情绪。
对孩子而言,要克服恐惧心理,父母的一句“别怕”或者“你已经长大了,不能那么胆小,要勇敢”等言语,其实作用不大。相反,孩子还可能因为被贴上“胆小”的标签而变得更加畏缩。因此,被父母理解、接纳、保护,才是孩子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父母应循序渐进,陪孩子消除恐惧
孩子什么时候和父母分房睡合适呢?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容易适应分房睡?黄英民表示,从儿童心理成长来看,6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已逐渐形成,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分房时间节点。父母形式上的撤离,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父母不能一下子全撤,要慢慢撤出来,逐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同时也要警惕,孩子越大,父母越难撤,因为已形成依赖。
强行分房,可能会切断孩子与外界建立起来的安全链,让孩子变得胆小、缺乏安全感。最好的分房模式是借用心理学“脱敏疗法”的原理,让孩子逐步适应。
第一步分床,在父母的房间给孩子加一张床,等孩子适应分床后,开始第二步分房。分房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布置自己的房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床品、房间装饰物,或者一起制作门牌,写上孩子的名字。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积极能动性,也让其对即将到来的“独居”生活充满期待。此外,还可以举行一个“隆重”的分房仪式,比如生日或新年第一天,父母对孩子说:“你又长大1岁,比以前更加勇敢独立了,可以自己一个人睡了!”
孩子和父母分房睡,很难一蹴而就,孩子可能会因为睡前看到一些恐怖视频或者听到恐怖故事,甚至是躺在床上听到房间外的异响,就一次次从床上爬起来哭喊着去找妈妈。“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言行举止各个维度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房必须分,但爸爸妈妈也会一直在。可以给孩子留一盏夜灯,或者坐到孩子床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和爸爸妈妈分房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强其安全感。”黄英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