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能源产业冲刺2025万亿目标
常州新能源产业冲刺2025万亿目标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江苏省常州市,这座有着6000年历史的古城,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有力的政府支持,成功转型为“中国新能源之都”。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在2025年的重点工作中,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争创国家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
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
动力电池:全球巨头纷纷布局
全球Top 10动力电池巨头中,有4家在常州布局,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韩国SK集团。2022年起,常州市生产的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二分之一,2023年产量达108.5GWh。2023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位居全国第一。
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全国第四
比亚迪、理想汽车等一线车企在常州布局,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车产量达67.8万辆,同比增长97.3%,占据江苏省新能源车整体产量的半壁江山。预计2024年常州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将超过78万辆,其中比亚迪汽车将贡献44%,理想汽车贡献56%。
光伏产业:天合光能总部所在地
天合光能、亿晶光电等光伏企业在常州设立总部或生产基地。据InfoLink 2023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天合光能排名第二。2023年,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独特优势支撑快速发展
交通区位优势
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常州市境内拥有136条航道,总里程达1155.69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85.04公里。2003年,常州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15年更是建成可停泊10万吨级以下货轮的码头。2023年,常州港获得危险货物作业资质,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港、宁波港之后又一具备此资质的港口。
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常州市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据统计,常州市电池产业供应链完整度高达97%,在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等核心产品环节集聚了30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相关企业多达1675家,围绕电池材料、电池单体、电池系统、研发检测等环节,形成“一条龙”产业链。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常州市政府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投入巨大。据统计,截至2023年,常州市已组建总规模超百亿元的10支新能源领域子基金,累计投资本地新能源项目28个。市、区两级国有资金出资设立主投新能源领域基金29支,总规模达318亿元。2023年10月,常州市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2024年6月1日,《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025年万亿目标前景可期
常州市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上市公司达150家左右,新能源板块市值超过万亿。截至2023年底,常州市已拥有57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近37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和近百家上市企业。4月8日,中瑞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常州第98家上市企业。据悉,该市上市后备企业更是高达608家。2023年8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宣布拟组建“常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重点围绕分布式光伏、充换电设施、氢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和综合能源服务等六大应用领域开展布局。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常州市的“发展之势”也正在加速储备成为“竞争之能”。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重要节点,常州正努力落实“两个超万亿”目标,展现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和创新能力。